所以高拱看完了蘇澤的奏疏,還是寫下了積極的票擬意見,算是支持蘇澤所議。
奏疏送到了張居正手里。
蘇澤自然不可能和張居正密議,這樣做是觸犯政治默契的。
張居正仔細看完了蘇澤的奏疏,看完后張居正也不得不承認,蘇澤抓時機的能力真的很強。
在苦兀加貢的時候提出“重下南洋”,蘇澤在把握皇帝心思這一塊上,已經不亞于他這個閣老了。
但張居正思考的是另外的事情。
作為執掌戶部的閣臣,張居正第一個想到的是:錢從哪里來,第一批艦隊的規模是什么樣的?
登萊直沽開埠,已經讓張居正看到了海洋貿易的好處。
無論是港口鑄幣利潤,還是流入的大量白銀,甚至登萊海輸節約的運輸成本,張居正已經成為堅定的海貿派。
而蘇澤提議重下西洋,聯絡失貢的藩屬國,重建以大明主導的南洋秩序,張居正自然也是支持的。
但是作為戶部尚書,張居正也要算賬。
鄭和下西洋耗資巨大,這也是后世詬病的原因。
雖然現在國庫充盈,但是明年可能要和草原開戰,西南也有異動,花錢的地方也不少。
如果和鄭和下西洋一樣,組織幾十艘寶船,上萬人規模的艦隊,那國庫肯定是承擔不起的。
根據戶部檔案,一次鄭和下西洋的消耗,差不多就在二百萬兩銀子左右,這幾乎占到了朝廷歲入的十分之一。
如果皇帝要搞這么大規模的艦隊怎么辦?
錢從哪里來?
其次就是有沒有能力再組建這樣的艦隊?
永樂初年,華北平原還是有大量森林的,成祖朱棣遷都興建紫禁城,加上數次下西洋,將這些森林都砍伐殆盡了。
就是有苦兀貢木,要組建這樣龐大的艦隊也絕非易事。
除此之外,如今也缺乏經驗豐富的水手。
張居正將自己的顧慮寫在票擬意見上,然后將奏疏交給了趙貞吉。
趙貞吉看完了蘇澤的奏疏,想到的是軍事上的事情。
佛郎機人(葡萄牙)和紅夷人(西班牙)艦隊進入南洋,南洋到底是個什么局勢,大明心中也沒有底。
而這些西洋蠻夷的船只堅固,大明在屯門海戰中已經見識過了。
大明能在屯門海戰中取勝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大明動用了能在近海作戰的火攻船,如果在海上遭遇這些西洋蠻夷的艦隊怎么辦?
東南倭亂剛剛平息,如果再引發海疆的動亂,這個責任趙貞吉也承擔不起。
趙貞吉寫下了自己的票擬意見,請求朝廷從長計議,先命令廣東福建的海備衙門搜羅南洋的情報,摸清楚西洋蠻夷的實力,再派遣艦隊南下。
等三位閣老都票擬了意見后,這份奏疏又送入司禮監。
司禮監三巨頭又拿著奏疏來到了皇帝的御書房。
隆慶皇帝聽李芳讀完了奏疏,也覺得心潮澎湃,恨不得立刻就效法成祖派遣艦隊南下。
但是他又看完了三位閣臣的票擬意見后,又猶豫了起來。
隆慶皇帝也逐漸冷靜下來,張居正和趙貞吉的擔憂也是對的。
但是看著蘇澤的奏疏,皇帝又有些舍不得。
隆慶皇帝又想起了成祖遺詔。
“司禮監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