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保和陳洪都低著頭,李芳實在躲不掉,只能說道:
“陛下,茲事體大,還是請九卿共議吧。”
沒辦法,哪個太監要是慫恿皇帝下南洋,都要打上奸佞的名號,就是李芳也不敢沾這件事,只能將事情踢給外朝。
隆慶皇帝聽完也覺得有道理,他說道:
“那就讓九卿共議。”
緊接著隆慶皇帝又拿過蘇澤的奏疏,仔細看了兩遍后,又問道:
“蘇澤就上了一封奏疏?”
李芳點頭,隆慶皇帝說道:
“這不是蘇澤的風格啊。”
“這廝每次上書,都會將事情計算清楚,為何這次上書就只有空發議論,連重下南洋的章程都沒有?”
李芳也反應過來,蘇澤的奏疏風格鮮明,他不僅僅會提出問題,還會將解決問題的方案羅列其中。
但是這一次蘇澤的奏疏卻只提了下南洋的時候,具體的事情一概沒提。
隆慶皇帝轉念一想,對李芳說道:
“蘇澤這廝不老實了,還有東西沒說。”
是不方便在奏疏中說的?
還是說蘇澤這封奏疏,是投石問路試探朝堂風向?
隆慶皇帝及很快反應過來,他靈機一動,想到一個好點子,他對著李芳說道:
“讓蘇澤在九卿面前廷辯!”
這下子讓李芳也整不會了,他疑惑的看向隆慶皇帝,這九卿廷辯是什么東西?
“廷辯”古已有之,就是大臣在朝堂上公開辯論。
宋代文臣就經常在皇帝面前請求廷辯,說服皇帝和百官支持他的政見。
大明朝的政務體系逐漸轉化為公文體系治國,朝會也逐漸虛無化儀式化,廷辯這種事情一般只會發生在各部衙門中,也就是官員就具體的事務發表意見辯論。
隆慶皇帝理清了思路說道:
“讓蘇澤在九卿前廷辯,講述他再下南洋之議,再將廷辯記錄下來形成奏議。”
這下子李芳明白了,這是然蘇澤在九卿面前講清楚他“再下南洋”的主張,皇帝在考慮要不要贊同他的奏疏。
——
當蘇澤接到皇帝讓他在九卿面前廷辯的時候,他驚訝的看向李芳。
他也沒想到隆慶皇帝竟然這么有創意,搞出“九卿廷辯”出來。
這一次的上書,蘇澤沒有用【手提式大明朝廷】模擬。
原因也很簡單,蘇澤這份奏疏就是用來投石問路的。
蘇澤準備用這份奏疏將反對意見都引出來,再上一份奏疏一一反駁,然后再提出一個靠譜的計劃上書。
這樣也能說服一部分大臣支持自己,大大減少威望點的消耗。
可蘇澤沒想到,隆慶皇帝竟然想出了讓自己在九卿面前辯論的方法。
我?蘇澤,和九卿辯論?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