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帶江陽在村里逛逛的,但沒時間。
屋里響起楊世民催促吃午飯的叫喊。
推門進去。
堂院左邊是紅磚砌筑的露天灶臺,角落堆積柴火,鐵鍋邊沿積著陳年油垢。
柴火堆旁放著褪色的豬油罐。
旁邊是一個抽水井,用稻草裹著防凍。
堂院的水泥面有些開裂,晴天晾曬稻谷,雨天積水成洼。
中央擺著宴客用的可折疊的榆木圓桌,圓桌上有三碗熱氣騰騰的菜。
楊世民系著圍裙,佝僂著腰,在灶臺前忙碌著。
“陽哥,這是芋頭蝦米羹,外地吃不到的,健脾養胃。”
“中間的那碗嗎?”
江陽看向榆木圓桌。
中間的那碗芋頭蝦米羹,看上去是一碗濃稠的米白色羹湯,表面泛著微微油光。
金黃的小蝦米浮在表面,翠綠的蔥花撒在最上層,能看到炸得酥脆的豬油渣碎粒。
芋頭泥綿密但保留顆粒感,湯汁濃而不糊,蝦米和蔥花的點綴顯得很有色彩層次。
看上去就很有食欲。
“這是什么?”江陽指著旁邊那碗冒著熱氣的菜肴,聞起來有土雞湯的醇厚鮮香,帶點醬油的醬香。
“雞絲燴粉絲,滋補元氣的,還能美容。”
半透明的紅薯粉絲裹著琥珀色的薄芡,湯汁清亮。
剩下的那碗菜就是楊超躍在來的路上,說要讓江陽品嘗的伍佑醉螺。
黑褐色的螺殼堆疊在盤中,螺肉半透明琥珀色。
腌料汁微微掛在螺殼上,表面點綴小米辣和香菜。
能聞到強烈的白酒香混合海鮮的咸腥。
楊世民還在炒別的菜,沖著江陽笑道:“江老板啊,躍躍講你是霧都人噻,肯定蠻會吃辣咯?”
楊世民盡量用普通話和江陽說,語調里依舊帶著鹽城腔調。
不過江陽聽懂了。
他笑道:“是的,楊叔,我家那邊很能吃辣……”
話剛說到這,忽然想起楊超躍給自己帶的那份,差點被自己嘴唇辣腫的豬腳飯。
他趕緊改口:“也沒那么能吃辣,微辣,微辣就好!”
“好格江老板,你先坐刻兒,我還兩個菜,好很快格。”
楊世民繼續忙活。
楊超躍用抽水井往木盆里蓄水,清洗碗筷,順便回屋拿啤酒。
意識到江陽一會兒要開車,改成椰子汁。
江陽回車上,從后備箱里拿了兩條中華煙,加一瓶茅臺,揣兜里,用報紙包好。
打量起楊超躍家。
坐北朝南的磚混平房,不算堂院,建面約80平方米的樣子。
外墻保留90年代流行的米黃色水刷石,局部有風化剝落的跡象。
屋頂為雙坡青瓦頂。
堂院南墻根有用石棉瓦搭建的淋浴間。
堂屋大門對聯殘存勤耕雨讀字樣。
門楣上有光榮之家鐵牌,是當年村委會安排人舉行懸掛儀式,在八一建軍節安裝的。
當時楊爹還沒結婚,少年意氣風發,進入國企紡織廠,一身軍人熱血,身姿筆挺。
多年過去,王崗村的鹽堿海風日復一日的吹,鐵牌逐漸生銹。
再加上紫外線的照射,加速涂層老化。
鐵牌上的字跡已經很淺了。
楊爹沒了當年的少年氣,不會再提當年勇。
如今圍著灶臺轉。
只留下軍人質樸勤儉的氣質,從小教育女兒要善良,不能害人,不能違法。
時間像個無聲的賊,偷走軍裝青年的意氣風發,只留下鐵牌上的銹。
穿過堂院,往里屋走。
西屋是楊超躍的閨房,門沿上有千紙鶴串和玻璃糖紙制作成的風鈴。
墻角貼滿獎狀,桌上有一個老舊的相框,里面是一張褪色的全家福。
保留完整的幸福。
看不出楊超躍當時多大年紀,小小的個頭站在父母中間,開心的對著鏡頭比剪刀手。
楊母穿碎花裙,皮膚白皙,和楊超躍長得很像,顏值很高。
楊父身穿軍裝,身姿筆挺,背脊不像現在這般佝僂。
閨房的床是老式鐵藝床,刷著掉漆的淡綠色防銹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