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貴的學區房就是自家的書房。
張楚這些天來就像只辛勤的小蜜蜂一般,剛剛如果沒有被自己老媽從書房里面叫出去的話,他可能已經把海瑞這部分都寫完了!
之前雖然在燕京帶著爸媽旅游,不過一有休息時間就看書寫書,如今看起來進度相當不錯。
只差最后一部分寫戚繼光的內容就寫完,畢竟《萬歷十五年》的字數并不多。
它在如今的歷史界也能算得上是劃時代的作品,現在的歷史讀物都是四平八穩的,比較教條化。
現在張楚要用這種新鮮的講訴歷史的方法去沖擊歷史學,讓《萬歷十五年》成為沖擊歷史學堅硬板塊的第一沖擊力,它會提供一種新的可能性,告訴人們歷史也可以這么寫!
挑戰權威肯定會有不少爭議性,現在周云深的批評只能算是小意思,等這本書正式上市之后,招來的爭議絕對是排山倒海的。
這種程度的質疑簡直就像是在給張楚喂一道開胃菜,拿來練練手。
畢竟國內史學界一直以來都有相對保守的一面,很難接受新鮮東西,看到這本書的時候絕對會認為他的這種歷史敘事方式不合規范。
其實現在張楚也并不是沒有接到這樣的反饋,自己的老師也曾經建議過他,不要采用這種方式寫作。
但失去了文學性寫作的《萬歷十五年》還是它自己嗎?
這就像是在要求一本玄幻作品不要修煉,要求一本奇幻作品變得現實,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如今市場上面的通俗類歷史圖書種類并不多,而且都還只是處于最初級的階段。
就像現在翰林軒書店里面歷史類作品占據的書架很少,畢竟沒多少人能去拿起來閱讀然后買回家。
它們大多是從歷史名人的人生經歷,從重大歷史成敗中直接歸納總結經驗教訓,然后緊密聯系讀者們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組稿和宣傳。
比如那書架上面很多歷史作品都是冠以謀略、智慧、歷史法則等等的名字,簡單打開了圖書市場
在張楚看來,歷史圖書的意義就在于通俗!
通俗并不等于是胡編亂造,絕大部分通俗歷史圖書的史料來源跟遴選過程非常嚴謹。
現在通俗歷史圖書僅僅是處于萌芽的狀態,別說是重新解讀歷史、談歷史悟人生,就連很多談論歷史觀點、人生歷程、為人處世內容的圖書也非常少見。
這種情況下,張楚不會直接拿出當年明月或者赫連勃勃大王、曹三公子這樣同屬歷史作品,先用一本《萬歷十五年》奠定基調再說!
相比起《明朝那些事兒》的寫作風格,《萬歷十五年》就要溫順一些,要是沒有這個前期鋪墊的話,估計史學界的老學究們要看得吐血。
張楚的想法很簡單,自己這具身體才19歲,不需要那么著急把所有東西都一股腦兒扔出來。
未來還很漫長,現在可以慢慢播下種子,再等一段時間來收獲,反正作品擺在那邊又沒人能搶走!
……
楊軒琮在燕京大學放寒假之后就一直賦閑在家,老伴兒每天出去跳廣場舞,自己則是呆在家里看書,偶爾給正在上三年級的小孫子講點寒假作業上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