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已經退休的大學教授,楊軒琮的業余生活聽起來很是無聊,但他卻沒有任何怨念,反而樂在其中。
看著一個又一個的學生成才,那就是他最大的樂趣!
這不,庸庸碌碌好幾屆之后總算是有個靠譜點的學生了,楊軒琮從開學起就一直注意著張楚這個名氣很大的學生。
最初他還以為這孩子要長期缺課或者上課不認真聽講,結果倒是發現跟普通學生沒什么區別。
這時候楊軒琮又想起了自己收到的那篇文章,“這孩子竟然把歷史跟文學聯系起來,腦袋也太靈活了些。”
活了大半輩子,楊軒琮在看到《萬歷十五年》之后才知道了,原來歷史還可以這樣看待,這樣書寫。
這種影響對他來說,是革命性的和顛覆性的!
在張楚之前從來沒有類似的作品,這就有點像當年港臺武俠小說對中國通俗文學界的沖擊,也像香江歌后鄧麗君對中國流行歌曲的沖擊一樣。
當然,對歷史具體的討論,對一些結論和描述方式有不同的意見是正常的,因為歷史很難有一致意見,看歷史的角度不同、掌握的材料不同、立場和出發點不同都有可能影響歷史敘事,有爭議是正常的。
但不管史學家、歷史專家是否接受,《萬歷十五年》都將是一股新風,對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生的影響是絕對的。
史學界總會存在不同流派、不同性格、不同閱讀習慣的人,有這種爭議是正常的
楊軒琮是個思想很開明的人,他認為歷史的寫法沒有固定的標準,沒有非此即彼,還是要看寫作者的水平高低,不是寫的輕松就不好,寫的學術就好!
科教頻道大概是他們這些小眾類的研究或者專家能登上的比較大的舞臺,平時楊軒琮一直也都有關注。
如今看電視卻發現了這樣的事情,這讓他大冒肝火!
“這周云深是什么人,居然有資格得意洋洋的批評別人。”
張楚的那篇《萬歷十五年》可是被自己發到了真正的歷史研究群里面,得到了許許多多老友認可的作品。
就算是楊軒琮都知道,這人連張楚的作品都沒有看過,如果是看過張楚作品的人絕不會輕易說出那種話來!
想要借助踩張楚而出名的做法,已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楊軒琮走到自家的書房里面,他拿起手機撥通了張楚的電話,安慰起來。
“喂,是張楚同學嗎?”
那邊正在電腦面前翻閱史書的張楚對著手機說道:“是我,楊教授您找我有事兒嗎?”
“沒什么大事兒,我剛巧在電視上看到了周云深的采訪。他說的都是屁話,你別忘心里去。那家伙哪里懂什么是歷史寫作,以為寫過一兩本書就能充專家了。”
張楚呆愣愣的,這還是第一次聽見教授冒臟話,回答道:“沒事,本來我也沒把他放在心中。還是以前說過的那句老話,批評我的人多了,他周云深根本算不了什么。”
楊軒琮聞言忍不住笑起來,夸贊道:“就要保證這樣的心態,你放心寫作,其余事情交給我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