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我最看不慣就是紐約人,太裝了!”
“不打算在英國找家雜志發行嗎?紐約太遠了,想買實體雜志!”
“好像可以在亞馬遜或者蘋果商店跟紐約客官網訂閱電子版,就買這一期吧。”
“紐約客居然會刊登《人工智能》?真是奇跡。”
“上帝!終于可以看到這篇小說了。但《挪威的森林》什么時候出現?我都等不及了!”
沈云華刷著推特上面的評論微笑著,在小說沒有正式跟公眾見面的時候,他的名字根本不會被人知道。
絕大部分翻譯作品中,讀者們熟悉的都是原著小說的作者,根本不了解翻譯者是誰。
沈云華早就預料到了這種情況,他只不過是想在中國作家圈里面有點名氣,這樣就可以接到更多的翻譯工作!
在美國的生活成本非常高,他讀博拿的只是半獎,所以有相當多的學費跟生活費得自己籌備。
現在已經快三十歲了,再找父母伸手要錢也特別不好意思。
所以自力更生就成為了關鍵。
現在他看著銀行卡里面的余額數字,臉上的笑容就更深了!
本以為抱住張楚這條大腿只是能增加自己的工作機會,根本沒想過會通過翻譯短篇小說來賺錢。
可現在卻發現張楚的大腿竟然是金燦燦的,怪不得他年紀輕輕就能一年賺三億人民幣!
之前一直聽說《紐約客》統領美國文壇,質量高,稿費肥。
在上面發表文章是成名的敲門磚,一般作者在上面發短篇小說,就會被出版商盯上而約稿長篇。
傳言中,這家雜志社稿費奇高,一篇短文的稿費,往往抵得上出本書。
現在沈云華總算是親自體驗了一把,果然傳言不虛!
美國發行刊物的稿費一般在每千字750美元到2000美元之間,視作家跟作品而定。
普通撰稿人基本上能達到一詞一美元的成就,在《名利場》等大型雜志上面一詞兩美元都不算是難事。
而頂級撰稿人更是可以一詞五美元、十美元!
《紐約客》雜志的基礎稿費是每千字1500美元,而現在《人工智能》談判下來的稿費就是每千字3000美元。
如果是沈云華自己的原創小說,那么肯定只能拿到最基本的數字。
但張楚不一樣,他已經在市場中被檢驗過了,同時還有蘭登書屋編輯布萊爾幫忙從中周旋,拿到雙倍于基礎稿費的數字很正常!
一個詞就是3美元,小說3萬字算下就是9萬美元。
按照55分的比例,沈云華從中拿到了4.5萬美元的稿費。
幫張楚翻譯一篇短篇小說就拿到了如此豐厚的稿酬,沈云華都不知道該說什么才好,反正這個大腿是抱定了!
在美國許多全職的撰稿人一年也只能賺這個數字,但放在這邊只是短篇小說一半的收益。
頂級作家的賺錢能力的確是遠超群眾的想象!
******************
最近點娘有個活動,在客戶端大封推位置有個作家天團的星座酷跑活動,作者菌有幸作為“金牛座”的一員參加活動。
大家有時間的話,可以幫忙去給金牛座增加一點點貢獻值吧,拜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