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三郎初來盛邑,自然還沒有聽到這個風聲。“擴到榕湖?那約莫是擴大四分之一的面積了。”
“正是。”李開良道,“那里山水秀美,號稱千湖之地,最小的天然湖泊直徑僅有百丈,適合私藏于園林之中。有待時日,王室權貴都會去那里置宅;就我所知,王廷在榕湖還有開埠修河計劃,要直接打通榕湖和莫桑河,再筑堤壩、建起碼頭,今后南方的物產就可以走水路運來盛邑。”
“聽起來有商機。”燕三郎提問,“這消息已經傳得滿天飛了吧?”
“是。但榕湖地區要成氣候,至少也是五、六年后的事了。待百姓遷入、行業延伸,又得三五年。”
燕三郎啼笑皆非:“按這規劃,十年八年后才能入駐。”錢要滾動起來才能生錢。雖然長期布局可為,但短期內怎么獲利呢?
“盛邑里的權貴也是這么想的,因此大伙兒只是觀望,偶爾飯桌上引為談資。”李開良眼里閃著精光,“但我為燕公子的規劃,至多一年半內就可以開始賺錢——大錢!”
少年撫著貓兒道:“愿聞其詳。”
“據我所知,王上在三年前就有計劃擴張盛邑,但到現在還留于紙面,實是因為耗資巨大。”李開良細細分析,“似這等民生基建,投入巨大,短期內又不見回報,必須等到國庫豐盈時才能施行。國變之后的王廷有心無力,直至今日也不一定湊出這筆巨款。”
“我們的機會在哪里?”
“就是這筆巨款!”李開良目光灼灼,“這可是一樁浩大工程,開山修路、開河修渠,哪里都要用上錢!既如此,燕公子何不將這工程攬下?哪怕只是片面地區。”
燕三郎挑起眉頭,心中驚訝:“你是說,讓我承接王廷的擴城計劃?”這家伙,膽子可真大!
“正是。”李開良舉起茶杯一飲而盡,燕三郎親自給他斟上了茶水,“我說王廷湊不夠錢,是因為王上必然打算按慣例特派官員辦理。您也知道這其中流程之繁冗、效率之低下、銜接之混亂。國庫如果撥出十兩銀子,最后能有二兩落在實干上就不錯了。”
“既如此,不若您主動請纓包干。只要花費不及預算的七成,王上一定會心動的。”他進一步道,“其他人想見王上一面千難萬難,您可是得天獨厚。再說您于他有救命助國之恩,他對您信任有加。”
燕三郎站了起來,在書屋里踱了幾圈:“你要我組建隊伍去接攬大活兒,但我現在欠缺管理人手。”而且缺得厲害,他連個現成的班子都沒有。
“這不是問題。”李開良信心滿滿,“王上要實施擴城計劃,至少也是明年秋天以后的事了。”衛國一年兩稅,秋天糧食打上來,各地才有稅收入庫。“我們還有整整一年時間可以籌備。”
燕三郎此時對他實是有些欣賞了。盛邑最成功的商人,想的無非也是囤積、放貸、并購、擴大規模,李開良能夠跳出常規,想起承包這種天大的工程,見識和野心都比常人高出不止一籌。
“那么這一年里,你打算做什么?”在榕湖購地置業是遠景規劃,承攬王廷擴城計劃是中期規劃,燕三郎想看看李開良拿出的近景規劃。
“我看勇武侯剛剛離開?”李開良不答反問,“您二位的關系很好么?”
“還不錯。”燕三郎也不瞞他,“從鳳峽山跟到這里的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