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油屋子里面,總是充滿著歡聲笑語。
每到榨油的時候,不管是十冬臘月,還是三伏熱天,這榨油屋子里面的溫度,都跟蒸桑拿一樣。
所以呢,自打韓家勝買了半自動的榨油機器之后呢,榨油屋子里面那些榨油師傅們,基本上就都開始清涼起來,就跟原始社會一樣奔放。
張同坤和張有礦兩個人抬著第一桶油,來到了院子西南位置的門頭房,開了門頭房的內門,進到里面。
燈亮著,包括院子里面兩盞一百瓦的大燈泡,以及榨油屋子里面和門頭房里面,所有的燈都亮著。
對于油坊來說,出油這天,就跟過年一樣熱鬧。
“有礦,第一桶油倒在哪個大缸里面?”
門頭房里面有好多大缸,一排排得放在里面。花生仁經過機器壓榨之后,變成了花生油,然后花生油還需要經過沉淀和過濾之后,才能成為干凈的可以售賣的花生油。
靠近門口的地方那幾個大缸,是專門盛放賣給老百姓花生油的大缸。
寨子油坊,在2002年的時候,主要面向整個寨子鄉的老百姓。
而整個寨子鄉一共有大約三萬人口,到2002年的時候,人均花生油的食用量大約在20斤左右,也就是說整個寨子鄉的花生油市場是60萬斤,而原先寨子油坊一年的銷售量才只有4萬斤花生油,下一步市場發展的潛力還是很大的。
整個寨子鄉,除了少數幾個村子的耕地不適合種植花生以外,其他大多數村子都會種植花生,這些花生種植戶,一般是不會從油坊里面購買花生油的。他們平時吃的花生油,都是用自己種的花生仁,送到油坊里面,支付一點加工費之后呢,打出油來自己吃。
第一桶油抬進了門頭房里面,張有礦隨手指著一個大缸說道:“就這個!”
然后,張同坤將那一桶油,總共30斤左右,然后直接就倒進了大缸里面。
那大缸里面原本就是沉淀新榨出來的油的,所以缸的底部以及缸壁上,掛滿了灰白色的沉淀物。
張有礦看了一眼大缸底部,發現這一鐵皮桶倒進去,里面根本沒有多大反應。
這個大缸能容納九百斤花生油,也就是說像剛才張有礦和張同坤父子兩個抬的這種鐵皮桶,得需要三十桶才能將這大缸灌滿。
而剛才張有礦粗略得計算過,榨油屋子那邊,大約五分鐘的時間才能將這一鐵皮桶給裝滿花生油。
也就是說,要想裝滿這一大缸,就得需要150分鐘的時間了。
而從現在開始到明天晚上這個時候,他們要盛滿三大缸!
張有礦說服自己的父親和爺爺,讓油坊開足馬力生產,然后接下來銷售花生油的工作,他說他要主動承擔起來。
2002年的時候,像寨子油坊這種傳統油坊,銷售的主要方式,還是散裝零售為主,甚至于說這樣的油坊連考慮給別人供貨都沒有。
張有礦畢竟思維超前這個時代十幾年的時間,各種先進的營銷手段和理念,在銷售自己質量上乘的花生油的時候,肯定能夠排得上用場了。
再說了,前世自己畢竟也有過幾次失敗的創業經歷,這一次也可以避免走一些彎路的。
總之,用不了幾天的時間,張有礦就會將油坊里面原來用于盛油的大缸,都給裝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