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的產量是100輛,那豈不是和上汽轎車廠那邊差不多了?”李明哲滿意的點了點頭,笑著問道。
從最初每天只能下線40輛車,到100輛的轉變,這其中既有量的變化,更有質的突破!
“車里原先的產能設計,也就是年產3萬輛,如果再加把勁的話,每天的產量,突破100也是很容易的,不過這樣勞動強度太大,而且對車間的設備也有不可逆轉的損害,所以我并不建議這樣做。”周景明接著說道。
“行,聽你們這么一說,我就能安心的將這里交給你們了。”李明哲笑了笑,語氣里也充滿了不舍。
周景明心中一驚,“李司長要回去了嗎?”
“嗯。”李明哲點了點頭,“除了發動機之外,桑塔納的所有項目都已經完成了,我也該回燕京了。”
原本按照機工部的計劃,李明哲至少要在申城待上三到五年,才能將桑車的國產化給解決,但是周景明的橫空出世,硬生生將國產化的進度提快了好幾倍,在上汽大眾成立之后沒幾天,國產化率就遠遠達到了機工部規定的下限,除了發動機某幾個部件依舊進口之外,其余全部的零部件,都能夠使用國產化部件了。
這一點,不僅是機工部感到震驚,德國大眾那邊,更是驚嘆不已,能夠在這么快的時間內完成全部的國產化任務,這還是他們第一次遇到,內心深處對于這一次合資項目的支持,也不禁多了幾分。
“這兩年來多虧了李司長的照顧,我一直都記在心里呢。”李明哲這一走,自己想要再看到他,就只能去燕京了。
“這兩年來,你幫我們解決了這么多的難題,說實話,我也很仰仗你。你心里有自己的打算,這一點,我支持你,就像饒部長所說的,只要是對咱們國內的汽車工業有益的,只管放心大膽的去做,有饒部長,有我,在后面給你撐著呢!”臨別之際,李明哲也忍不住多說了幾句。
“記住了,有什么事情,隨時到燕京來找我,或者打電話到我的辦公室也行,我會持續關注你這里的狀況的。”臨走的時候,李明哲囑咐道。
第二天,李明哲就坐上了回燕京的車子,而周景明,也像之前一樣,繼續著這里的工作。
時間很快就來到了1985年2月10號,農歷廿(nian,第四聲)一,距離過年還有十天的時間。
這天,周景明像往常一樣來到辦公室,剛坐下沒多久,電話就響了起來,周景明接聽之后,才知道是王援朝打過來的。
“景明,你怎么被調到上汽大眾了,我還是打到轎車廠那邊才知道的呢。”電話那頭的王援朝顯得很驚訝。
“也就是前不久的事情,這都快過年了,還不回來嗎?”周景明笑著問道。自從上次整機實驗之后,王援朝就一直留在德國沒回來。
“今年過年我不打算回去了,打電話給你有事情想跟你說。”王援朝頓了頓,“博世這邊想把缸內直噴的裝車試驗提前一下,想要在三月份之前完成試驗,讓我征求一下你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