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高興歸高興,騰飛廠的達索飛機設計軟件卻不是冗余度更高的軍用飛機設計軟件。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兒,騰飛廠終究只是個做無人機的民用航空制造廠,并不是生產軍用機的軍用廠。
哪怕騰飛廠的生產的無人機已經被H公司當做軍用產品,進行銷售,但低空、低速、小功率的特征卻與普通的小型民用飛機沒啥兩樣,甚至更低。
所以李斯特在挑選莊建業開出的飛行設計軟件時,并沒有給予頂配的待遇,再加上李斯特本來就有的限制并控制騰飛廠的心思,就更不能提供更高版本的軟件。
所以騰飛廠手里的達索飛機設計軟件只能進行時速三百公里以下飛機的結構設計。
時速三百公里以上的飛機不是不能設計,但軟件內的空氣動力學的指標并不支持這樣的高速氣流的模擬數據分析,因此就算你做出來,也只是憑空的臆想,根本不可能應用于實踐。
基于此種限制,騰飛廠的軟件內并沒有大型結構重力件兒的分析建模模塊兒,原因很簡單,時速三百公里以下的是典型的小型飛機領域,并不涉及大型結構重力件兒的設計與制造,就算裝上去也是浪費,所以精明的法國人干脆就把這塊就刪了。
當然了,如果騰飛廠想要時速三百公里以上的空氣動力學數據庫,以及大型重力結構件兒模塊也不是不行,法國人在這方面還是很開放的,只要你拿錢,答應他們的條件就行。
不過這樣一來明顯就是把腦袋伸過去,讓法國人狠宰。
對此,過來實地調研騰飛廠飛行設計軟件的幾個十號工程負責人多少還是有點兒失望的,然而讓他們聊以慰藉的是,達索飛機設計軟件預留了一個很開放的升級后門。
很明顯是為了日后升級,再賺一筆特意留下的。
之所以大咧咧的弄得這么開放,估計法國人覺得他們這么高端的東西,一般人也玩兒不了。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先不說軟件編程語言就是個不大不小的關口,就說數據詳盡的空氣動力學數據庫,數遍世界也沒幾個能弄出來的。
美國和蘇聯這兩個超級大國到是不在話下,可人家弄得都是為了打世界大戰的大寶貝兒,高端得要命,根本看不上法國的東西。
英國和西德到是有能力改寫軟件,問題是他們本身的空氣動力學領域還都是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當,好不容易弄了“狂風”戰斗機,還得拉到美國去做風洞試驗,結果弄來弄去,一架戰斗機,硬是被兩個國家折騰成戰斗轟炸機。
中國到是聽說有一套風洞實驗設備,可看看殲六滿地走,殲七沒朋友,殲八三扁四不圓的窘態,就知道中國的空氣動力學也就是個六十年代的水平。
美蘇看不上;英德沒實力;中國太落后,剩下連門兒在哪兒都找不到,自以為處在第二梯隊領頭羊的法國有啥好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