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心里罵莊建業腦袋壞掉的人絕對不在少數,不過罵歸罵他們卻樂見騰飛廠背包袱,畢竟有人愿意多負擔點兒,他們就會少負擔點兒,在這個國外航空巨頭大舉涌入的背景下,任何包袱都有可能成為壓垮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主持會議的部委主要領導卻是很感動,這個時候能幫著部委分擔壓力的企業,無論如何都會受到部委的熱烈表揚。
于是各種沒營養的榮譽就堆給了騰飛廠,除此之外多給了騰飛廠四成的生產任務,再然后就什么都沒有了。
沒辦法,部委現在手里也不寬裕,除了分流人家麥道公司淘汰下來的運十生產線、工裝設備以及部分人員外,手上還有近三分之一的虧損企業需要部委幫著救濟。
所以部委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見騰飛廠主動站出來幫著分擔壓力,部委恨不得把淘汰下來的運十項目整體打包給騰飛廠。
問題是騰飛廠的體量也不大,根本吃不下運十這個項目,那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只能落空,于是只能先讓騰飛廠自己挑,然后部委再往里補充點兒,滿打滿算也就消化了運十項目總量的五分之一。
剩下的有一部分被專門生產轟炸機和運輸機的西北廠弄走外,其余的就被部委平分數塊兒,均分給其他廠。
總量的五分之一,以現如今騰飛廠的體量也屬于典型的蛇吞象。
要知道淘汰的不僅僅是運十的生產線,還有七、八家零配件配套廠,總體加起來比永宏廠還要大上兩三倍。
五分之一也差不多是小一半兒的永宏廠了。
更何況,莊建業挑的不是用于航空發動機的生產設備,就是飛機關鍵零部件的核心制造設備。
人員弄到手的到是不多,一共也就不到兩百人。
這主要是因為麥道在滬市建廠也需要專業的技術工人,所以絕大部分都被留下任用,剩下的一部分選擇留在滬市自謀生路,另一部分則服從當地政府安排轉產其他行業。
留給部委安置的其實并不多,也就一千左右,都是特殊時期來到滬市參與運十項目且沒有在滬市上戶口的那批人。
莊建業當然是按照設備來挑人,能夠熟練操作的自然優先選擇,不能的也要看看之前做的工種,如果對以后騰飛廠生產有人駕駛飛機有用就破格收下,如果不行就只能說聲遺憾。
盡管這么做有些殘酷,莊建業也是不得已,他倒是很想把整個運十項目給接下來,問題是現如今根本就沒這個能力,真要這么干了,牛逼是牛逼了,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因為騰飛廠已經被這個大項目給壓垮了。
蛇吞象固然驚世駭俗,可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胃,消化不良的后果就是徹底的死亡。
整體的五分之一就是騰飛廠現有的極限,因此莊建業能做的便是在有限的能力范圍內,盡量保持運十項目的基因。
所以宏大而又壯闊的飛機總裝線莊建業沒要,震撼的靜力測試臺莊建業也沒要,輪胎、裝飾、涂料等等零碎的配套更沒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