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自從騰飛廠恢復對H公司的供貨后,整機的出貨量在逐月減少,反倒是機翼,結構身段以及尾翼等部件數量在有條不紊的增加。
甚至整體技術完全轉讓給騰飛廠的發現—1無人機系統,在H公司升級了航電組件和操控系統后,推出了全新的發現—2無人機系統,從而削減發現—1無人機系統的訂單,令騰飛廠唯一的一款掌握完全技術的無人機銷量大減。
以上種種,如果莊建業還是看不出H公司在憋著壞,那他就干脆接盆水把自己嗆死算了。
既然如此,騰飛廠自然不能坐以待斃,比資金,騰飛廠把所有家底兒都弄到一起乘以二,也比不過人H公司的一個指頭。
要知道人家美國的金融是很厲害的,隨隨便便都能融到一筆數目足以嚇死人的龐大資金,在這方面騰飛廠除了干貨只有干貨,硬碰硬無異于雞蛋碰石頭。
資金比不了,那就只能另辟蹊徑,多虧航空制造業光靠錢是玩兒不轉的,沒有實打實的技術作支撐,錢再多也得打水漂。
好在這方面國內是差了點兒,但不等于沒有機會,畢竟國內完備的工業體系擺在那里,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技術人才隊伍也沒減少,只要能有個切實可行的方案,依托國內的科研力量不是不能做些實現反超的宏圖文章。
莊建業的這個想法若是說出來,必然會招來無數人的嘲笑,跟國外發達國家比航空技術,拜托,醒醒吧,人家各種飛機隨便拿一個,都能把國內的產品秒成渣,怎么比?靠做夢?
若是放在以前,莊建業估計也沒啥好辦法,直到那天在零度廠看到了那套柔性工裝設備,他心里忽然一動。
飛機比不了,材料比不了,那為什么不在最基礎的飛機總裝上來個顛覆性突破,玩兒最核心的航空制造設備呢?
要知道,這個時候還沒有GPS,也就沒有基于GPS原理生成的以激光坐標為星座,弄出來的室內精確測量系統,即所謂的IGPS。
而這種技術,加上柔性工裝設備,自動打孔設備,輔以工業機器人和模塊化調度臺,便是脈動式生產線的基本架構。
如果說什么技術讓飛機制造的效率取得顛覆性的進步,那么基于流水線生產而誕生的脈動式生產線便是當之無愧的功臣。
因為自從有了這套生產技術后,巔峰時刻每天生產一架飛機簡直就是輕而易舉的事,這要是用傳統的生產方式,十天半個月能下線一架那都是效率高的。
正因為如此,莊建業干脆跟你死磕什么飛機、材料,H公司要玩兒自己玩兒去,老子可不陪你,捏H公司的脖子實在是沒成就,掐住空客、波音、麥道的卵蛋,那才是莊建業孜孜以求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