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雙翼飛機在中低空還不錯,高空的適應性就不是很好了,因此航空制造總公司在有人駕駛飛機的利潤增長點自然要放在改進型運5的二代機甚至是三代機上。
如此布局也符合航空制造產業的發展規律,畢竟在飛機高利潤的同時,也意味著前期的高投入與長周期,初涉有人駕駛飛機的騰飛航空制造總公司當然也想出道即巔峰,但大概率表明絕大多數的航空制造企業還是靠著積累厚積薄發。
所以騰飛航空制造總公司也就準備在這方面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
卻不成想,想低調的騰飛航空制造總公司,實力卻不允許,一列適合高原飛行的新技術的應用,直接引起部隊方面的注意,二話不說,砸下經費,給了型號就參與進來。
這就等于是說上級認可了騰飛航空制造總公司在有人駕駛飛行器方面的研制生產能力,先前攔在騰飛航空制造總公司面前的資質與審批都不是問題,什么先上車后補票,現有孩子后結婚,統統一邊去,老子看上你,直接踢槍就上。
有這好事兒,莊建業要是不答應那腦袋才是被驢給踢了。
莊建業這邊痛快,空軍方面也不含糊,由于是部隊急需的裝備,一切都是特事特辦,很快空軍與部委組成的專家組在糧食飛機試驗中心和騰飛航空制造總公司兩地進行考察和調研。
在充分了解運6的性能和機體試驗數據后,基于運6高度肯定的同時,也給出不少可行性極高的改進意見。
半個月之后空軍會同部委聯合向國防科委進行匯報,之后國防科委根據專家組的調研向騰飛航空制造總公司下發了運6輕型運輸機的技術任務說明書,運6項目正式立項。
為此空軍出資一千萬,部委出資一千萬,國防科委提供一千萬的專項資金,一共三千萬人民幣作為運6項目的研制經費,匯入騰飛航空制造總公司賬戶。
就在上級走立項程序的時候,騰飛航空制造總公司這邊已經投入到運6改進項目中去。
本來騰飛航空制造總公司在設計方面的積累就很多,再加上這些年跟丁來湘等西航大學教授們的合作,又積累了大量的風洞試驗數據,所以運6后續的改進型騰飛航空制造總公司早有準備。
原本想等著“補完票”再拿出來,現在省去了先上車的麻煩,自然就沒那么多顧忌,于是很快就在幾套方案中定下一套可行性最高的。
隨后丁來湘、吳長城、孫教授、錢研究員等一眾老牌航空專家又對騰飛航空制造總公司進行了一系列優化,使得新運6的設計方案更加成熟和可靠。
方案確定,生產制造就提上日程,騰飛廠的化學銑切國內一流;復合蜂窩材料成熟可靠;從碳纖維復合材料衍生出來的膠接工藝和熱灌固化工藝也在國內處于前列,再加上一系列自動化和標準化的生產技術與管理模式。
改款的運6雖然比當初的改進型運5的性能上了一個臺階,但對騰飛航空制造總公司來說還遠沒有達到制造上的極限。
于是在莊建業前往糧食飛機試驗中心的兩個月后,一架上單翼,機身更加流暢圓潤,后三點固定起落架布局的全新運6靜力試驗驗證機便被安放在糧食飛機試驗中心的靜力測試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