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欒和平生產尋呼臺設備的底子,想要達到這種程度,最快也要九十年代中期才有可能,不說別的,這類產品的生產設備國內一樣都生產不了,全部需要進口,這筆錢數額之大,欒和平和寧曉東兩人的身家和在一起再乘以2都未必夠。
要是放在十幾年后,欒和平和寧曉東沒錢可以尋求銀行貸款,可在八十年代類似欒和平和寧曉東這樣野生的私人企業不是不能貸款,但審批的程序繁瑣不說,額度還非常少,與動不動就無上限拿錢的國營企業相比,連后娘養的都算不上。
哪怕欒和平背后有個大軍區級的退休老子也不好使。
這要是放在別人身上,估計就一步一個腳印的量力而行了,問題他們有個好哥們兒叫莊建業,而莊建業領導的騰飛集團不但是招商銀行的大客戶,更是大股東。
于是欒和平和寧曉東終于見識到什么叫豪橫。
有錢?根本就上不了臺面;手里捏著銀行的人,那才叫真正的爺。
只是一個申請函加一次股東會議,欒和平和寧曉東就得到招商銀行兩筆共計五千六百萬的貸款。
隨后在日本和德國采購兩條先進電子設備組裝線,然后便開始招募工人,經過兩個多月集中培訓,從上個月開始正式投入試生產,不到半個月就接到日本東芝、三菱、松下以及德國西門子等一流廠商的儀器儀表裝配訂單。
安這個程度持續下去的話,那五千六百萬的貸款根本用不少分五年還清,再有個半年基本就能搞定,至于利潤,看看兩人身上那一個比一個圓的肚子就知道,絕對少不了。
莊建業對此不但樂見其成,而且還舉雙手支持,這不單單是因為兩人是自己的兄弟,能幫就幫一下,更重要的是他要為未來的航電自主化打好基礎。
要知道現如今騰飛集團無論是無人機還是有人駕駛飛機上的航電設備幾乎都是來自國外,相比之下無人機還算好一些,由于特殊需求,部委組織相關企業集中攻關,初步完成了仿制。
然而這種上級部委牽頭,不計成本的攻關即不劃算也缺乏靈活性,更重要的是不符合市場規律。
類似空軍測繪大隊這類特殊部門急需倒也罷了,涉及國家安全,就不是講成本的事兒。
可騰飛集團未來要生產支線客機,高端公務機怎么辦?要是還這么不計成本,怎么跟人國外品牌競爭?又如何攫取超額利潤?
正因為如此,莊建業恨不得把航電做成白菜價。
當然了想把航電做成白菜價并不容易,里面涉及方方面面,可無論如何有一點卻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生產制造能力,如果這一點掌握不了,一切都白搭。
所以掌握先進電子設備的生產制造是把航電做成白菜價的關鍵,至于如何實現,莊建業給出的答案是,利用三來一補的外貿模式,布局先進電子設備代工生產企業,利用市場與貿易讓這些企業去競爭、優化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