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怪莊建業會如此,要怪只怪泰國空軍裝備的這款教練機太奇葩。
德國萊茵飛機制造公司生產的教練機,正如其名稱那般,有一個大大的風扇,這可不是說該教練機使用了比較先進的渦輪風扇發動機而得名。
恰恰相反,這么一架固定翼式的教練機用的卻是與美國貝爾206直升機同款的羅羅公司出產的艾奇遜250—C30型渦軸發動機。
僅從這一點就足夠顛覆人們的想象了,哪怕是放到幾十年后,也沒人敢開這么大的腦洞。
但在六七十年代的歐洲,為了防備蘇聯入侵,令作戰飛機具備所謂的超短距起降能力,英法德意等有些家底的航空強國一直在這條路上不斷摸索。
英國的鷂式垂直起降戰機,法國的F—1戰斗機都是這個時候的產物。
德國雖然因為二戰戰敗的原因在戰斗機上受到了限制,但依舊在這方面做出了嘗試,“風扇教練”便是其中的成果之一。
利用渦軸發動機推動機身后部的一個大型風扇,使其具備強勁的反作用力,從而完成動力輸送。
正因為動力選擇過于另類,再加上短距起降的需求,因此“風扇教練”的布局也就各種非主流,比如說為了穩定中心,采用了前掠機翼結構,后部采用T型垂尾,看上去與印象中的傳統布局飛機十分的格格不入。
可就是這么一架另類的奇葩飛機,飛行性能卻非常的好,特別是發動機后置,以及前掠機翼結構在中低速上的穩定性,令“風扇教練”能夠模擬出噴氣式戰斗機的諸多效果。
再加上小型渦軸發動機的經濟性好,使用成本低,算是一種很不錯的初、中一體的優質教練機。
如若不然,泰國空軍也不可能一口氣采購了47架,用于F—5戰斗機的培訓教學以及飛行員復飛的適應性訓練。
主要還是因為“風扇教練”的入役打破了原本初級、中級再到高級的三級教練機訓練體制,利用“風扇教練”一款飛機就可完成初級和中級的所有訓練科目,再加上泰國空軍尚未裝備第三代戰斗機,又少了高級教練機的培訓科目。
所以完成“風扇教練”的訓練科目后可以直接駕駛F—5戰斗機升空執行任務。
減少了一級飛機的使用、維護、保養以及人員隊伍的維持,就等于節省一大筆開支,在訓練效果相同的情況下,泰國空軍自然覺得“風扇教練”各種真香。
若非如此,泰國空軍也不會繼續保留“風扇教練”的機隊規模,早就一股腦的掃進垃圾堆了。
然而就是這么一款性能不錯,甚至隱隱具備顛覆現有主流教練機訓練體制的機型,卻在本國遭遇了嚴重的挫折,倒不是德國人自己看不上,而是如同行動者公司在德國的遭遇一樣,哪怕產品再好,因為二戰的原罪,幾方勢力還是會向其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