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直升機作為美國陸軍航空兵快速突擊力量的主要構成部分,同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形成高低搭配,輕重結合的低空火力打擊體系,專門用于對抗歐洲原野上有可能沖破鐵幕的蘇聯鋼鐵洪流。
至于效果如何,幾年后的海灣戰爭便是最有好的證明。
國內當然預料不到幾年后的事,但是這些年通過民航引進了幾架法國的“松鼠”系列直升機以及美國的貝爾—206系列直升機,使用后覺得很不錯。
尤其是部隊,無論是陸軍組建不久的陸軍航空兵;還是空軍本身就具備的直升機部隊;亦或是海軍開始擴充的艦載直升機部隊,都需要大量的直升機飛行員,而培養專業的直升機飛行員勢必需要專業的直升機教練機。
然而國內缺乏這方面的了解,導致直升機教練機直到八十年代末還是空白,相較于完善的固定翼教練機和訓練體系,差距不是一星半點兒。
更何況輕型直升機在前線偵察,武裝突擊,定點反坦克同樣具備相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陸軍航空兵在引進法國“小羚羊”輕型武裝直升機后,對這種靈活輕便的直升機平臺評價頗高,很希望國內也能有類似的裝備,作為航空偵察和地空反坦克的重要力量,畢竟在北方邊境上中國同樣受到蘇聯鋼鐵洪流的威脅。
于是乎在多方的推動下,從1986年開始輕型多用途軍\民兩用直升機就開始理論論證,等到1988年正式確定基本架構,轉為正式研制。
與國內眾多航空器一樣,輕型多用途軍\民兩用直升機同樣存在動力上的不確定,按照研制項目組的計劃,輕型多用途軍\民兩用直升機采用的是仿制法國阿赫耶系列渦軸發動機的渦軸8。
這款隨著法國“海豚”直升機一同引進國內的渦軸發動機,整體的性能還不錯,完全符合輕型多用途軍\民兩用直升機的需求。
但國產化卻走的磕磕絆絆,輕型多用途軍\民兩用直升機研制項目組去了幾次渦軸8的生產廠,雖然廠家說得信誓旦旦,可研制項目組的幾位領導還是有些憂心,沒辦法,都是航空工業界的老鳥,誰還沒經歷過飛機等發動機的尷尬場面?
為了輕型多用途軍\民兩用直升機不陷入以往動力系統的窠臼,把一出小品短劇弄成枯燥乏味的冗長肥皂連續劇,另外的動力替代必須要有。
而這也是世界各大航空生產巨頭通行的做法,就拿空客來說,他們的飛機通常都會有三套動力方案,分別是羅羅,普惠以及通用,說好聽的這叫備用方案,說不好聽的就是不能在一棵歪脖樹上吊死,不然我飛機設計出來正準備搶占市場,結果發現動力沒出來,空客還不得哭死。
以前國內沒這個條件,畢竟國內的航空發動機生產廠就那么幾個,還因為歷史原因和計劃體制被規定的死死的,生產渦噴只能生產渦噴,生產渦軸就必須老老實實生產渦軸,互不統屬不說,還搞得涇渭分明,大有一種老死不相往來的架勢。
各個航空器的研發項目組面對這種格局也只能按照部委的指示將動力部分交給某個分類廠去研制,至于啥時候能搞成,裝上飛機完成定型,真的只有天知道。
可如今不一樣了,蹦出個騰飛集團這個怪胎,只要是跟航空航天沾邊的,幾乎都有涉及,尤其是航空發動機上,完全跳出部委計劃,廠家生產的窠臼,默默投入,努力研發,幾年功夫就形成數個系列的燃氣渦輪動力裝置。
輕型多用途軍\民兩用直升機的研制項目組這一看,那還等什么,想都不想就把D—30—Z系列渦輪軸發動機定為輕型多用途軍\民兩用直升機的備用動力,予以分系統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