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不管其他人如何不解,喬士明就是選擇了當時的騰飛廠,原因無他,只因為一樣東西和一句話。
東西是運十航空發動機的試制資料,莊建業當初在永宏廠試制辦資料室時整理出來的,后來騰飛廠慢慢發展起來后,莊建業通過關系從永宏廠將這批資料弄到騰飛廠,作為技術儲備妥善的保管起來。
至于一句話,既簡單又直白,跟我去騰飛廠,咱們一起造新運十。
喬士明低調,透明,平時不言不語,但不等于說本身沒有思想,只是個會喘氣的工具人,恰恰相反,喬士明屬于認準一條道就直接走到黑的那種人。
直白一點兒就是軸。
所以上級要求運十團隊解散,一切人員,一切設備,一切設計全部打散,喬士明嘴上不說,心里是很有想法的,可有想法也沒辦法,他只是個技術工作者,無法左右上級的意志,只能默默承受。
但那股親手放飛大飛機的火卻始終沒有熄滅。
這個時候莊建業過來,給了騰飛廠的野心,也讓他看到了希望,自然想都不想奔去騰飛廠,因為其他大廠除了待遇,除了職稱就沒有別的,甚至連具體的工作是什么都沒有。
而騰飛廠卻保存著運十航空發動機試制型號的完整圖紙、工裝和工藝資料,但這一點就勝過那些大廠無數倍,畢竟那些大廠更多的是銷毀,只有騰飛廠在盡力的保存。
之后的發展也證明喬士明的選擇沒錯,在拆分運十團隊和生產線時,莊建業盡最大可能保留了核心內的精華部分,并以此為基礎,成立了騰飛廠銷售服務部,從最初維修返廠的無人機開始,到現在對高原鷹B和TM—9的全方位的維修保養。
莊建業以售后的形式讓運十的核心團隊熬過了最艱難的時刻,而喬士明則在從高原鷹系列開始,逐漸成為騰飛集團飛機研發團隊的核心成員,尤其是先進輕型運輸平臺的研制過程中,喬士明的結構設計大大加快了研制進度。
這個時候喬士明已經成為騰飛集團副總工程師,地位與待遇可謂今非昔比,但喬士明并沒有就這么按部就班的走下去,而是在先進輕型運輸平臺樣機靜力測試期間向莊建業提交一份備忘錄。
十分深刻的提出騰飛集團的飛機研發方面的短板,尤其是在大型飛機方面,經驗和技術幾乎是零,因此建議集團在這方面早做準備。
這份備忘錄與莊建業正在盤算的借著國際局勢的影響,趁著歐美國家裝大尾巴狼搞技術壁壘的時候,搶占國內民航專業維修市場的想法不謀而合。
要知道民航飛機都是大家伙,要是既能賺錢,又能培養未來的生產大型飛機的技術人才,那對騰飛集團來說絕對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于是莊建業直接拍板兒,讓喬士明以騰飛集團副總經理的身份,領導由運十核心團隊組成了騰飛航空修理廠,萬事俱備,缺的就是客戶,于是莊建業便化身金牌推銷員,生拉硬拽的把宋長征和祁宏給弄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