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圖紙,不用熱處理,只需簡單的研磨拋光,就是完美的可用部件兒,妥妥的顛覆現有制造產業格局。
這要是不支持簡直沒天理了。
于是乎,莊建業痛下血本兒,追加了五千萬的研發預算之外,還給整個研制團隊劃撥四百萬的項目獎金。
騰飛激光研究院的技術人員對他們莊老總的大方早就見怪不怪了,看到經費和獎金雖然高興,但卻沒啥激動。
華中某大學的技術人員就不一樣了,經費砸這么多也就算了,另外還有四百多萬的獎金,只是個初步發現,就有這么多獎金?這些象牙塔里的技術人員差點兒瘋了。
直到錢落到手里都不敢相信,他們還有以為自己是在做夢,因為不少人這輩子都沒見過這么多錢。
為此讓不少準備完成這次項目出國的人改變了想法,覺得國內并不是沒有希望,至少還有騰飛集團這樣尊重科學,重視科研的良心企業在。
于是乎這些大學內的技術人員的熱情充分被激發出來,一股腦的全都撲倒激光增材制造技術上。
騰飛激光研究院一看,這哪兒行?他們就是搞激光起家的,這要是被人比下去,以后一張臉往哪兒放?于是也使出吃奶得勁兒往激光增材上用。
如此一來,雙方在這一技術領域隱隱形成了某種競爭關系,而在整體層面又是相互合作,再加上真金白銀的投入,進展可謂是一日千里。
很快就完成了第一代樣機的試制。
本來對激光增材技術還很茫然的航天部門領導,在看完第一代樣機在一天時間內便生產出某型運載火箭的固定支撐架,且各項水平較之以往傳統生產制造的同類產品在性能上完全一致后。
之前對兩個團隊放慢激光焊接研制進度的不滿立刻煙消云散,要知道這類運載火箭的支撐架雖然不大,但設計指標卻要求極高,而且還是異型,大規模生產困難,只能小批量單獨生產,再加上一系列復雜的后續工藝處理,一般的生產周期都在一個月以上。
可是現在有了激光增材制造技術,只需一天,就能生產出一個。
這效率在其他行業或許慢到令人抓狂,可在航天領域這類精密復雜的工業門類中,一天能生產出復雜關鍵部件兒,那就是超一流的神奇存在。
于是航天部門的領導在將詳細情況了解一番后,立刻親自前往京城匯報,并很快將這一前沿制造關鍵技術列入國家重點扶持項目,由航天部門負責領導,騰飛集團協助指導,兩大團隊具體承擔具體研制任務。
就這樣激光成材技術正式進入快車道,并很快發展出第二代產品,由莊建業親自命名為NB—233型。
騰飛航空修理廠的這臺便是騰飛集團內裝備的第一臺NB—233,主要用于飛機小型異型部件兒的一體化成型,從而提高飛機維修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