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騰飛集團在這方面根本就做不了,只能選擇外包給其他航發廠處理,自己這邊嚴把質量關。
如果是放在美國或歐洲,騰飛集團這么操作倒也沒什么,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企業去做,不但可以促進這一領域企業的發展,還能降低自身的成本。
只不過這一切卻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承包的企業技術上優勢非常明顯。
歐美的企業積累那么多年,自然不成問題,可國內的企業就沒有這方面的優勢了,于是便造成一個結果,那就是廢品率極高。
要知道那可是渦輪葉片,光材料的價值就高的離譜,再加上一系列的加工,成本高的嚇人,這要是換作其他企業,無傷大雅的小毛病就放過去了,畢竟損失一個的成本實在讓人肉疼。
但騰飛集團偏不,在莊建業的要求下,幾乎是寧肯殺錯,不肯放過,一個批次的委托加工葉片要是一個片都不合格,那這一批次的產品便一個不要全部回爐重鑄。
如此帶來的后果便是成本急劇上升,卻也讓騰飛集團出產的航空發動機品質得到了保障。
當然這一做法也不可避免的遭到一些兄弟廠的詬病,沒辦法,嚴格的質量把控損失的不單單是騰飛集團,其他承包廠也是一樣。
也正因為如此,這些年航空業界都公認騰飛集團的活兒不好做,用某位退休的大廠領導的話來說就是:“騰飛集團的錢沒得說,但就是在生產上挑三揀四,讓人煩的很。”
按道理,那些有著部委保底產能支持的兄弟廠,被騰飛集團搞瘋幾次就會懶得搭理,反正自己這邊的工資就那么多,旱澇保收的,憑什么為了你們騰飛集團那兩個臭錢兒跟個孫子似的低三下四,都是部委下屬的企業,你有那資格嗎?爺不干了你能把爺怎么著吧。
騰飛集團還真招,畢竟是后起之秀,論資排輩還得跟那些兄弟廠叫一聲前輩,騰飛集團能怎么辦?
不過騰飛集團不能這么著,一直推進的十號工程可是有的是招。
其他企業和單位對騰飛集團的做法詬病不已,但十號工程項目組卻從騰飛集團對外包部件變~~態般的質量要求中看到了整個十號工程質量管控的新思路,不但總師親自過來了解整個質量體系的運作,更是將其運用到十號工程的各項分系統的配套任務中去。
要知道,經過數年的潛心研究,十號工程已經開始部分系統的試制和驗證,如何把控好生產質量,十號工程項目組之前心里還沒譜,現在好了,騰飛集團做了個很好的示范,利用自己的嚴格把控,硬是讓出產的航空發動機的品質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同類產品不相上下。
既然航空發動機這樣的高端產品都能要求到這種程度,作為第三代戰斗機的十號工程同樣可以實現。
于是乎十號工程項目組徹底擺脫以往部委指定配套生產廠的組織模式,而是派人一個廠一個廠的摸底,對產品性能一個數據一個數據的死磕,然后用類似招標的方式,將符合要求的企業選拔出來,并訂立完善的獎懲退出機制和產品間的競爭機制,倒逼那些配套生產廠不斷改善配件性能,強化質量意識。
有十號工程這座推土機轟隆隆的往前開,騰飛集團也就不用那么費力不討好的頂在前面,借著配套十號工程,總算是忽悠來兩架航發生產廠,一直折磨到NB—711型電化學孔加工設備順利投產。
當然了,為騰飛集團配套的兩家航發廠就算知道自己被忽悠,那也是心甘情愿,沒辦法,實在是騰飛集團在整個十號工程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因為除了定點的成功飛機制造公司這個主承包企業外,就屬騰飛集團的配套項目最多,達到整機制造的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