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完全讓星洲地方處理,騰飛集團到是可以甩掉包袱,換得一身清閑,可星洲地方畢竟不是專業做企業的,用鐵腕政策或許能讓這些配套產業續命,但下一輪改革大潮能不能挺過去就很難說了。
一旦出了問題,勢必會影響與其關聯極深的永宏廠。
要知道永宏廠在莊建業構建的航空航天版圖里有著極重的地位,不但可以擴大騰飛集團通用航空領域的布局,更重要的是,有著戰斗機維護和研制底子的永宏廠,可以完全補上騰飛集團這方面的短板。
前些年騰飛集團承擔泰國行家空軍“飛行風扇”教練機的升級工作,原本泰國軍方想借此機會做個全面的升級,從而提升改型教練機的使用壽命,爭取使其服役年限能撐到九十年代末。
屆時在采用新式教練機取代。
莊建業和林光華當時也沒多想就答應了,結果回去細致一研究,才發現,看似普通的教練機,里面的門道比想象的要多得多,而不少專屬軍用的獨特設計,騰飛集團別說接觸了,就是見都沒見過。
至于技術儲備更是空空如也。
沒辦法,這么多年,騰飛集團雖然參與了多種空軍機型的研制和生產,但都集中在無人機、通用飛機和改裝機上,真正的軍用作戰飛機連毛都沒摸過,如此狀況下,承接泰國教練機升級項目的騰飛集團非常尷尬。
無奈之下,只能邀請位于華中的鴻黃飛機制造廠一同承擔泰國教練機的升級項目,這才勉強達到了泰國空軍的最低要求。
莊建業在內部尷尬無所謂,對外那是懂王級別的,在磕磕絆絆那也是可以拿勛章的存在,所以不存在所謂的不行,不能之類的表述,可泰國皇家空軍的教練機升級的確與預期差了不少。
怎么辦?
好辦!
莊建業直接拋出一個第一階段升級計劃的超強概念就完全解決了,換句話說,后面還有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總之,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泰國空軍的“飛行風扇”教練機想用個十幾二十年都不是問題。
當然對外牛逼咋吹都沒事兒,回過頭還得要完善自身的能力,更何況教練機市場還是個極大的蛋糕,從頭發展軍用作戰飛機已經來不及,那就采取兼并來補齊短板。
所以選擇永宏廠除了歷史、個人等因素外,發展才是關鍵中的關鍵,雖說永宏廠這些年犯了這樣、那樣的諸多錯誤,但當年在總工程師何明的堅持下,承擔的海軍艦載機研制工作卻持續了很多年。
直到八十年代末,國家明確暫不發展航空母艦,該項目才宣告終結。
在此期間,永宏廠的幾任領導,包括掏空永宏廠的石軍,都對這個項目無條件的支持,因為這個項目在半死不活,卻是永宏廠能夠回到國防重點軍保名單,并能堅持下來的基石。
實施也的確如此,隨著該項目正式下馬,永宏廠立刻急轉直下,直至轟然倒塌。
莊建業對這個項目還是很熟悉的,當年調入二十三分廠前,他就參與過這個項目,后來更是靠著該項目的其中一個驗證型號,做了些許變動,造就出所謂的“未來先進戰斗機”模型。
借此讓當年的二十三分廠一炮而紅,開始涉足專業的航空生產領域。
當年的劍走偏鋒,是因為弱小要站穩腳跟;現在已經強大的騰飛集團已經不需要如履薄冰,莊建業自然要嘗試下能不能將當年的模型變成真正的未來先進戰斗機,畢竟泰國皇家空軍的項目告訴他,可教,可打,可空戰,可攻擊,可鹽,可甜的軍用作戰飛機真的很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