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和CNN的兩位資深記者完全被莊建業這番話給弄懵了,剛才是誰信誓旦旦的說塔列齊是你最好,最好的朋友。
怎么轉過臉就罵人家愚蠢?
好朋友都是這樣的?
這NM翻臉也不帶這么快的吧。
不過兩位職業素養非常高的資深記者盡管吃驚于莊建業翻臉的速度,但卻沒有糾結于此,因為相較于單純的個人恩怨,麥道入股騰飛集團才是影響巨大的爆點。
要知道過去的幾年間,麥道被旗下的幾款安全率并不高的機型拖累的是欲仙欲死,特別是DC—10型三發寬體客機,更是被成為受詛咒的飛機。
正因為如此,八十年代末麥道公司開始投入DC—10型飛機改進型的研發,為了扭轉形象,干脆棄用DC這個麥道用了幾十年的型號命名慣例,改用了MD作為新的型號冠名,從而希望新機型能打破以往人們對麥道客機的不良印象,以便獲得市場的認可。
為此麥道在新機型上下了很大的力氣,其中最大的亮點便是應用了大量復合材料,相較于同時期的空客和波音,麥道的MD—11客機在復合材料的占比是最高的。
正因為如此,復合材料的好壞與成本的高地直接影響MD—11客機的市場占有率。
這也是為什么,當W公司丑聞出現的第一時間,麥道公司便第一個站出來表明麥道的高端航材是廠家直接供貨的原因。
實在是不敢讓寄予厚望的MD—11沾染一丟丟緋聞,沒辦法,DC—10已經把麥道給弄怕了。
然而W公司丑聞被波音這么一覺和,一下子弄得波及面甚廣,除了想掌握更大的航空準入的話語權外,也順便摟草打兔子想把麥道的MD—11按死。
畢竟波音早就看麥道不順眼了,想做美洲大陸航空界最靚的仔,掐死麥道是波音幾十年如一日的渴求。
好在麥道的MD—11還未正式交付運營,只是在試飛測試以及客戶體驗階段,因此麥道根本不理波音這個茬,除了出于共同利益,跟著波音向美國聯邦航空安全委員會施壓,拎著刀子追著W公司狂砍。
剩下的就是加強生產管理,嚴格質量把控,將MD—11生產的各個環節做到極致,以便在11月份交付的時候確保萬無一失。
問題是這些舉措業內人清楚,外界卻不得而知,哪怕麥道用最通俗的新聞稿解釋,也很難讓人理解,再加上波音有意無意的暗示麥道使用了W公司提供的高端航材,斷言MD—11必將步DC—10的后塵,成為詛咒飛機的二代目。
再加上麥道近兩年的業績大大低于預期,于是近一個月的買到股價并不比除了兩起空難事故的波音好到哪里去。
沒辦法,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航空市場低迷的當口,航空制造商集體比爛的時代,真的是沒有最爛只有更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