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騰飛集團的野心還是很大的,要知道推重比達到7的小涵道比版本的WD—52ML渦扇發動機已經邁入了中等推力發動機的行列,一旦第二代核心機趨于成熟,應用到WD—52ML渦扇發動機上,性能將會再上一個臺階。
但這并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國內對中等推力發動機的需求已經很旺盛了,殲七、殲八及其改型就不說了,西北廠的FB—1戰斗轟炸機所用的斯貝發動機推重只有5,典型的中等推力,想要進一步提升性能,發動機是一道繞不開的攔路虎。
不止是FB—1戰斗機,成功廠這些年跟巴基斯坦一直掰扯的輕型戰斗機項目同樣卡在發動機上,而他們所需要的同樣是先進的中等推力發動機。
至于從WD—52ML渦扇發動機小涵道比版本衍生出去大涵道比渦扇,高功率渦槳,大功率渦軸甚至是航改燃沖擊國內的發電、石油勘探、工業生產等領域那就看騰飛集團的心情了。
總而言之WD—52ML渦扇發動機的前景非常廣闊。
偏偏如此廣闊的超大市場,國內各大航空制造廠商卻跟看不見一樣,都沒啥心情往里扎,這也是沒辦法,上到行業領導,下到普通工人眼睛盯著的無不是世界先進水平。
啥是世界先進水平?
當然是推重比10以上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了。
正因為如此,行業內都把這個項目當成標桿,覺得把大推力航空發動機解決了一切的難題都迎刃而解,用業內某專家的話來說,大推力航空發動機才是關鍵,才是主要矛盾。
所以上上下下一窩蜂的全都撲到這上頭去了,這其中不乏真心實意為航空發展鞠躬盡瘁的,但也有夾雜其中濫竽充數的。
畢竟這種國家級的項目,經費、補貼來的容易,以至于很多企業一年的銷售額還沒國家劃撥的經費和補貼多,反正不拿白不拿,為什么不掛個項目先把肚子填飽再說。
如此形成的聚集效應非常可觀,這要是美國或者前蘇聯這種航空人才眾多的國家也成,被大項目吸走一部分,總有漏網之魚去搞其他的選項。
問題是國內航空產業發展滿打滿算也就是四十多年,人才匱乏不說還高度集中,如此被聚集效應收攏,就等于超大功率抽水泵狂吸小水洼里的溪水一樣,三兩下就弄干了,以至于其他航空發動機領域的人才變得十分稀缺。
不說別的,騰飛集團這幾年在航空發動機人才方面就非常的捉襟見肘,好在騰飛集團這些年的家底兒厚,可以用高工資、高福利去挖人,不管怎么說在人才濟濟的大項目里,總有人會受委屈,騰飛集團多少能撿點漏兒。
但這也無法滿足騰飛集團的需要,無奈之下騰飛集團只能把目光投降國外,歐美的工程師是不用想了,就算莊建業用錢砸,人家的國家也未必會放,但俄羅斯、烏克蘭這些獨聯體國家就不同了。
雖然在解體的時候被其他國家合起伙來割了一波技術人才的韭菜,但蘇聯之所以能跟美國死磕半個世紀,老底子要是只有這么一點兒可就稱不上超級大國了,所以在如何還是有不少故土難離的專家和技術工人。
這些人通常被稱為韭菜根。
莊建業當初割韭菜的時候被上級罩著,雖然發揮了些作用,但卻沒有把體內的能量完全釋放出來,到了如今,上級和其他國家一樣覺得獨聯體國家的韭菜差不多割完了,都差不多收手了,也就不在束縛莊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