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雙雙差不多能融化喀喇昆侖山萬年冰川的火熱眼神看了幾秒鐘,中校軍官就受不了了,他就納了悶兒,不就是一架運—17被緊急調過來運了一架騰飛集團產的中型救援直升機嘛,至于這樣嗎?
不止是現場的中校軍官想不通,就連野戰機場內協調各部門,各單位進行救災的鄭權禮同樣想不通。
這一次搭建高原空中救災橋梁,國內出動了運—8,運—15,運—15plus,運\油—15,伊爾—76甚至是專為航天部門運送特種大型結構件的運—16都派過來。
這么多種類的運輸機都不見那些軍事觀察員們如何,怎么偏偏對運—17情有獨鐘?
難道運—17身上有啥吸引人的特別之處?
不可能呀,別人不清楚,他鄭權禮還不知道?所謂的運—17實際上就是運\油—15雙發改進版。
也就是把運\油—15原本四臺小推力渦扇發動機,換成兩臺推力更大的渦扇發動機而已,至于基本性能方面并沒有本質的提高,依舊是與運\油—15相當,怎么就不見這幫軍事觀察員對運\油—15也這般瘋狂?
也得虧莊建業沒在這里,不然絕對會給自己這個便宜連襟好好上一課,滿腦子只知道打仗,就不能裝點兒消費比這類使用點兒的東西?
怎么就不能跟自己老婆好好學學,瞧瞧人家寧曉雪現在,都快成國內的零售女王了,如今準備玩兒信息高速公路,格局之大連莊建業都自嘆弗如,再看看鄭權禮,莊建業只能哀嘆一聲,都是睡在一個床上的狗男女,怎么差別這么大。
各國軍事觀察員之所以對運—17趨之若鶩,反而不待見運\油—15道理很簡單,運—17的運營成本更低,用起來更劃算。
畢竟運\油—15是四發,而運—17是雙發。
即便運\油—15的四臺發動機的推力不大,耗油量也很劃算,但維護成本卻照比雙發的要增加一倍,畢竟渦扇發動機的基本結構大差不差,上了中等以上推力的維護保養步驟基本相當,就算運—17的雙發比運\油—15的推力要大,可從機務的角度去看,運—17顯然更加方便也更加劃算。
當然維護上的成本方面只是讓各國軍事觀察員對運—17頗感興趣的一個方面,并不能成為趨之若鶩的關鍵所在,畢竟世界范圍雙發運輸機那么多,維護成本低的更是一抓一大把,憑什么對運—17情有獨鐘?
很簡單,因為運—17足夠大。
要知道,在當前世界主流運輸機領域,雙發運輸機基本上都是運—15plus或是安—32這類輕型運輸機級別的。
更大的則是四發的中型機或是重型機。
雙發的中型機不是沒有,比如說法國和德國聯合生產的C—160運輸機,起飛重量51噸,載重量16噸,從指標上看與蘇聯的安—12和美國的C—130差不太多。
問題是有些時候,就那么幾噸的有效載荷就能決定一場戰役的勝負或是此類平臺的深度改進的冗余程度。
再加上安—12和C—130在任務上與C—160重疊度非常高,以至于C—160除了歐洲幾個國家外,外銷情況并不理想。
也正因為如此,世界范圍內普遍有個錯覺,似乎雙發運輸機很難往中型以上發展。
然而這一切,在運—17身上被完全顛覆,最大起飛重量載重典型的中型運輸機的指標,用的卻是超乎想象的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