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怎么做出來的,什么個產品?
對標美國的F—22做的,就是這么尿性的產品!
是的,劉叢心里想的這番話是半點兒都沒錯,事實上早在七、八年前,騰飛集團下屬的航空材料研究所的宋亞男在某次試驗中無意間在編制的碳纖維復合材料中發現通過不同的纖維間隙和布置程度可以形成微型的鏡面反射效應,減少雷達波的回傳,從而起到一定的隱身功效后,騰飛集團事實上就已經被上級納入到下一代作戰飛機的配套預研重點扶持單位。
那時候還是八十年代末,十號工程的進展還在磕磕絆絆,但上級就已經高瞻遠矚布局下一代作戰飛機的系統性預研了,也是從那時起,研制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研發思路開始逐漸成型。
只不過當時整體技術落后,科技條件有效,雖然有騰飛集團等部分單位有所亮點,但整體的水平還是不足以上馬新一代作戰飛機。
即便是騰飛集團的亮點,也只是在實驗室中獲得的理論突破,距離實際應用還差得很遠,先不說這種材料的纖維布陣和紡織要如何進行,就算滿足了需求也沒法裝到飛機上。
因為按照美國公布的新一代作戰飛機的要求中有一項超音速巡航,而航空器在超音速過程中機體與空氣摩擦產生的熱量溫度非常高,普通的碳纖維復合材料根本就禁不起這種溫度的灼燒。
所以騰飛集團面對的難題除了材料本身的隱身功能,還有應用飛機上的實際問題。
好在上級對這方面十分重視,特別是面對美國F—22戰斗機的進展,更是加緊了預研的步伐,不但從進展順利的十號工程中抽調精干團隊加入預研隊伍,而且不斷加大預研項目的投資力度。
九十年代初的時候騰飛集團在復合材料上的國家撥款就達到八千萬人民幣,到了1993年就增加到1.5億人民幣,等1996年某大事件之后,更是將研發資金提高到3億。
除此之外,航空、航天部門,地方以及軍隊研發資金也悉數跟進,再加上騰飛集團自己每年的高額研發投入,令騰飛集團的材料研究所每年的研發經費都不少于5個億。
如此連續多年不計成本的砸錢,終于在去年年底的時候宋亞男團隊拿出了一款能夠投入實際應用的高強度與高韌性兼具,鏡面發射與吸波特性并存的全新復合材料——3900—2\T800預浸料。
其中3900—2是預浸料中環氧樹脂的標號,此類復合材料只有一個具備超高的韌性,環氧樹脂的運用功不可沒,不僅如此,根據環氧樹脂不同的配比,還會對雷達波具備不同屬性的吸收作用。
經過試驗,3900—2型號的環氧樹脂在高溫加固后,對毫米波、厘米波等主流防空雷達的吸收屬性特別強,配合獨特的纖維布置,可以做到極為優良的隱身功效。
至于T800,顧名思義就是T800級別的高強中模碳纖維,它的作用是與3900—2環氧樹脂配合,組成整個復合材料的主架構。
有了這么牛逼的東西,騰飛集團的當家人,航空航天界的懂王,裝逼界的天選之子,命名大師,莊·賺錢·建業,當然不明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于是躲在辦公室憋了三天,總算是為這款新式材料憋出個響當當的名字:H—ZB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