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流線、修長且不失渾圓的機身,也不說標志性的垂尾與水平尾翼,就說每架飛機都必不可少機翼,幾張效果圖看下來德約科維奇就知道,騰飛集團不但是玩兒真的,而且從技術上來講至少比他們努力為此的圖—204飛機領先至少兩代。
這倒不是說FCNB—2000應用了圖—204沒有應用的超臨界機翼,也不是說這個機翼造型更像是在高空滑翔的鷹隼展翅的造型,證明騰飛集團在放生氣動外形上的優異能能力。
但就幾幅圖話上FCNB—2000在地面靜止與空中飛行時機翼那微微上翹的些許角度,就讓德約科維奇如同被五雷轟頂一般被炸的外焦里嫩。
要知道那是一種基于復合材料搭配全新生產工藝研發出來的一種全新的機翼結構,相較于傳統機翼只能在自身的結構框下,抵抗飛行時空氣帶來的助力,以一種天降猛男的硬碰硬方式實現飛行不同。
這種機翼如同柔美的女神一樣,用一種柔弱無骨的姿態,隨著空氣阻力的強弱改變自身的形態,從而適應甚至是利用空氣阻力,令飛機擁有更加優異的飛行性能。
換句話說,這種機翼更像是鷹隼的翅膀,可以根據不同速度,不同高度調整翅膀的高低起伏。
人類的飛行就是從模仿鳥類開始的,當航空工程師們不斷研究鳥類飛行時自然也注意到鳥類翅膀隨著空氣阻力不同的自我調整,自然也就想應用到飛機上。
可惜礙于材料與制造工藝始終無法實現,知道八十年代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利用復合材料做成了等比例柔性機翼并試驗成功后,這項技術才算具備應用的可能。
而這項技術應用之后帶來的好處簡直是顛覆性的,首先就是省油,其次就是降低飛機的結構總量,再次飛行能行提升,再次噪音得以下降,再次飛機更加平穩,再次……
總而言之好處是一大堆,不然鳥類億萬年的進化不就白費勁了。
波音近水樓臺先得月,立刻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購買了這項專利,再進一步研究后應用到最新的波音777上。
空客不甘落后,奈何技術上棋差一招,只能集合全歐洲之力拼命攻關。
前蘇聯\俄羅斯當然也注意到這種可能改變民航客機格局的劃時代技術,想要跟進結果自己先碎了一地。
然而讓德約科維奇萬萬沒想到的是,那個曾經的學生,永遠是跟在蘇聯屁股后面偷摸山寨的中國也瞄準的這個方向,而且還似乎取得極大的進展。
這要是來騰飛集團之前,德約科維奇打死都不相信,中國能做出這種柔性機翼,但當他看過了第四代風扇葉片,了解了復合材料風扇葉片以及技術水平遠超過的D—30KP渦扇發動機的WD—60ML-22渦扇發動機后,縈繞在心頭的那種不信任感早就被他拋到九霄云外去了,留下的只有深深的恐懼。
這要是被騰飛集團做成了,那俄國的民用航空工業不就要玩兒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