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飛集團的內部代號為TRJ—700支線客機項目。
對外的正式名稱為ERJ—170系列支線客機。
該項目由雙方共同承擔研發費用,總投資為52億美元,按照50%的分配比例,巴西航空航天與騰飛集團各自出資26億美元。
至于研發則與ERJ—140系列支線客機相同,由騰飛集團主導前期機型設計、總體結構論證、驗證機制造。
巴西航空航天工業公司負責機型各部分的質量控制、結構優化、靜力測試以及驗證試飛等工作。
基于ERJ—140系列支線客機的成功經驗,騰飛集團與巴西航空航天對TRJ—700支線客機項目可謂傾注了更高的期許。
其他不論,單就復合材料的使用量就能看出兩家企業的野心不是一般的大,因為按照初步規劃,TRJ—700支線客機項目將由之前的TRJ—500支線客機項目8%復合材料占比,提高到18%。
整整10個百分點的提升,對于一款民用飛機來說不可為不大。
也正因為如此,TRJ—700支線客機將成為35噸級同類支線客機中飛行高度最高,飛行速度最快,航程最遠的機型。
初步計劃是1997年年底完成設計工作;1998年年中出產第一架原型機,并展開地面測試;2000年左右首飛,爭取到2002年前取得適航證并投入運營。
為此騰飛集團與巴西航空航天預計將推出3各型號:
基本型,68個座位,起飛重量32噸,最大航程2800公里。
增程型,74個座位,起飛重量35噸,最大航程4800公里。
加長型,86個座位,起飛重量40噸,最大航程4800公里。
以這三個型號為基礎,將會推出各類豪華升級版公務機、政務機、海上巡邏機、小型預警機、電子偵察機以及空中加油機等衍生型號。
可以說,TRJ—700支線客機是騰飛集團和巴西航空航天兩家公司面向21世紀至關重要的項目,一旦成功,不但會帶給兩家難以想象的利潤,更有可能改寫世界支線客機的產業格局。
正因為如此,兩家可謂是全力以赴,這從巴西爽快掏10億美元交給騰飛集團進行前期研發就能看得出來。
然而吊詭的是,巴西的10億美元按道理應該計入研發投入,林光華給莊建業的傳真上卻標注為收入。
是林光華弄錯了嘛?
當然是不是,而是因為騰飛集團過去幾年早就把ERJ—140系列支線客機的后續型號搞得七七八八了,不然怎么會沿用TRJ—700這個名號?
說白了,就是當初“海東青”計劃的延續!
要知道,按照騰飛集團當年制定的“海東青”計劃,在21世紀初,要推出70座以上的支線客機,所以這些年騰飛集團一直沒閑著,不管有沒有巴西人,騰飛集團都在堅持自己的既定規劃。
結果這個時候巴西人說,咱倆拿錢一起搞,這么好的事兒,不答應那就是傻子,畢竟拿別人的錢填平自己的研發費用,那感覺真的不要太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