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這個現實,兩家都搞的很不愉快,所以騰飛集團采購三臺到貨變落后的銫原子鐘便終止了與瑞士空間公司的合作。
跟法國的歐洲宇航集團同樣如此,花著比最新款還貴上兩倍的錢,弄到手的卻是個翻新的復古款,雖然稱不上被坑,但心里總跟吃了蒼蠅似的,讓人不舒服。
所以,那瑞士和法國的東西拿到手后,騰飛集團干脆自己拉起團隊自己攻關算了。
成本問題到時其次,自己做出的東西自己說了算,沒有那么多狗屁倒灶的破事兒。
當然了,騰飛集團有騰飛集團傲嬌的本錢,國內其他企事業單位就沒有這么豪橫了,特別是某些計劃參與衛星導航的相關單位,介于國內在原子鐘、測控站等方面的空白,主張兩條腿的走路。
即在獨立自主研發衛星導航相關體系的同時;積極開展國際合作,通過這個形式掌握衛星導航系統的核心技術和話語權。
這個想法說實話,半點兒毛病都沒有,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都能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憑什么衛星導航就不能國內、國際來個雙循環?
問題是提出這個想法的人有沒有考慮過國內就能能不能承受得起國內,國際兩套方案并行的代價?
要知道衛星導航系統可不是個小玩意,那可是號稱信息時代的基礎設施,一旦確定,就等于是打通任督二脈,化腐朽為神奇到能讓普通炸彈打得比狙擊手還準。
正因為如此,這東西不禁技術難度超高,而且成本極大。
不是綜合國力達到一定水平的國家,根本連染指的機會都沒有。
若非如此,整個地球掰著手指頭數,也就美國建立了覆蓋全球的GPS,前蘇聯加上俄羅斯勉強才建成半個,剩下有一個算一個,全都是一米以下,連弟弟都算不上。
由此可見這東西真不是一般人能玩兒的。
國內到是想伸手試試,問題是自身的經濟、技術乃至工業水平連建立一套衛星導航系統都難,就別說還要雙開,弄國際、國內兩套東西。
想想都不現實。
提出這個想法的學者、專家以及部門領導們當然清楚這一點,畢竟自主研制難度太大,相比之下與國外合作要簡單許多,到時候頻譜開放,相互通用,整個的投入成本比自己建設要節省25%到30%。
再加上積極推動歐元,經濟增長率在冷戰后持續創新高的歐洲不斷向國內拋媚眼兒,各種許諾聯合研制的好處,并且將國內投入到歐洲衛星導航計劃與歐洲解除對國內軍售,進一步放開對國內投資,擴大從國內進口等議題捆綁。
那意思很明顯,只要加入歐洲衛星導航計劃,咱們啥都好說;要是不加入,你關切的幾個問題,不好意思,免談!
面對歐洲的條件,事實上相當一部分研制單位乃至更上一層的領導還是傾向于合作,一方面國內很多衛星導航的細分領域尚屬空白,攻關的話不知道狗年馬月能弄出來,歐洲的衛星導航計劃則是在下個世紀初便開始部署,21世紀10年代就可投入使用,實效性要更強。
另一方面國內在經貿和高技術武器裝備方面還要仰仗于歐洲,經貿就不用說了,為了成為世界工廠,國內真的是下了大血本;至于武器裝備也是一樣,特別是在大事件后,總部深感部隊主戰裝備技術落后,亟待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