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老首長!”手拿電話的薛衛東十分中肯的點點頭:“目前部隊裝備兩款加油機,一個是利用轟6改裝的轟\油6,另一個是則是運\油—15。
然而無論是轟\油6還是運\油—15,性價比都不如單價更貴的運—18NB的運輸機。”
“哦?”
電話另一頭的軍內大領導沒想到薛衛東會這么說,要知道8.5億人民幣的單價足夠夠買4架轟\油6和3架運\油—15了,結果薛衛東這個一線的空軍指揮官卻認為更貴的運—18NB的運輸機性價比更高。
這就讓軍內大領導一下子來了興趣。
要知道國內在運輸機領域一直跟海軍的艦艇一樣,一直奉行小步快跑戰略。
即一個型號研制、投產、裝備的數量并不大,而是以此為基礎鍛煉人才隊伍,積累研制經驗。
沒辦法,在總部經費有限,國家綜合國力不足的情況下,先保持住關鍵領域的基本盤,小步快跑不失為一個多快好省的這種方案。
正因為如此,騰飛集團和西北航空廠這些年或是層出不窮的退出新型號,或是在老型號基礎上不斷改進,部隊的裝備數量始終有限,根子就在這里。
等到了運—18NB運輸機,上面的意思同樣如此,小批量裝備,總結經驗,然后為下一階段大型戰略運輸機夯實基礎。
所以騰飛集團的運—18NB運輸機初步定型后,總部一共就采購6架。
其中運輸機裝備大戶,空降兵某部裝備4架;作為試驗部隊的“金頭盔”部隊裝備2架。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如果按照以往部隊裝備運15、運17的經驗來看,這6架的裝備量幾乎達到了小批量裝備的極限,畢竟運—18NB運輸機并不便宜,更何況作為一款小步快跑的諸多預備方案之一,裝備多了也沒必要。
畢竟過不了幾年運19、運20、運21出來,一代新人換舊人,運—18NB運輸機別看后面跟這個NB,但到了由來只聞新人笑,有誰聽到舊人哭的時候,再NB也得靠邊站。
然而這一套既定的研發、裝備戰略,卻被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洪水給打破了。
運—18NB運輸機那矯健的身姿,超強的運載能力,極佳的短距起降性能,更重要的是在營救驢友時展現出來的針對直升機的空中加油能力,通過中央TV的直播畫面傳遍全國的同時,也讓一眾高層領導嘆為觀止。
要知道,有的時候,文件敘述的內容在再詳實,也不如真實的畫面在眼前重現一遍。
有關運—18NB運輸機的報告,高層領導們當然是一清二楚,但真真切切的在電視直播畫面上看到其表現,卻又是另一番感受。
更何況他們周圍還有諸多專業人士可以咨詢,就著電視直播畫面問一下,更是將運—18NB運輸機的優異性能以及其直觀的方式烙印在他們的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