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噸位小,搜索設備也不可能搭載齊全,更是影響搜索效率,令本就低下的續航力空耗在無用功上。
卡28在噸位上到是比直9和直12噸位要重,反潛能力也更加突出,但作為進口產品,貨源天然受到了限制,平時還好,若是戰時,消耗過大被人卡脖子怎么辦?
更何況卡28直升機在引進國內時,俄國人只保留了反潛和救援套裝,并沒有給水雷搜索和排除套裝,想要,還得另外加錢。
這使得國內的卡28直升機的應用范圍被極度壓縮。
如此種種都讓海軍迫切的需要一款適應多重任務的大型艦載直升機。
最好能夠擁有歐美海軍普遍裝備的“海王”直升機的指標和性能,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簡單,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爆發的馬島海戰當中,英國海軍裝備的“海王”艦載直升機表現出色。
無論是反潛、救援、掃雷亦或是反艦都能獨當一面,而且因為其平臺足夠大,更成為航母艦載預警機的絕佳平臺。
正因為如此,即便美國的SH—60“海鷹”艦載直升機足夠優秀,歐洲國家還是有不少抱著“海王”不放,即便是“海王”年久失修,不堪重負,歐洲人聚在一起愣是弄出一個同級別的EH—101直升機。
反正任美國人說得天花亂墜,歐洲人就是要更大的,功能更全的大型直升機。
沒辦法,人美國有航母編隊,兩棲攻擊艦打擊群,上面多重的直升機都能放,歐洲人沒那個條件,想要在遠海多一重保障,就必須讓直升機承擔更多的責任。
這是建軍思路上的根本詫異,與對錯無關。
而隨著國內經濟發展,海軍大型艦艇的建造計劃陸續提上日程,海軍面臨的現實環境與歐洲有諸多的相似之處,在結合近段時間的海戰實戰戰例,海軍想要個13噸級的艦載直升機實在是情理之中。
更何況,海軍下屬的海軍陸戰隊同樣對直升機渴求的要命,如果海軍的13噸級的艦載直升機能夠兼顧他們的話,那對海軍陸戰隊的戰斗力將是個極大提升。
如此種種都意味著重型的直—8plus沒法下海,因為過高、過長的機體遠遠超出艦艇機庫的尺寸,即便是加長加寬也裝不下,只能是另起爐灶再弄一個海軍版的。
這要是放在以前,怎么也要憋個幾年,才能勉強拿出一個不成熟的方案應付海軍。
問題是現在主導設計的不是騰飛集團嘛,他們最拿手的就是效率,而航空器怎么干才效率?當然是模塊化了。
所以騰飛集團在直—8plus方案上就將模塊化的理念應用到了極致。
不是嫌棄直—8plus太高嘛?我減一臺發動機總行了吧?
不是覺得直—8plus太重嘛?我把寬度變窄的同時,進一步減少鋁鋰合金等金屬材料的使用,增加復合材料的比例。
不是覺得直—8plus太長嘛?我把直升機主旋翼和尾部都設計成可折疊形式,讓尺寸更緊湊的同時,符合艦艇機庫的承載要求。
……
如此種種一番優化下來,海軍專屬的直—8MAX艦載直升機便應運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