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瓦希德,隨其一同過來的蘇哈托同樣是面露不可思議的之色,直接脫口就問:“你們已經具備了蘇—30MKK的獨立的大修和維護能力了?這……這……這怎么可能?”
是呀,這怎么可能,蘇—30MKK戰斗機的確是存在的,可問題是關鍵是這個型號在俄國這個原產地都是個剛剛出現的全新型號,世界上有購買意向的國家是不少,不過連俄國這個原產地都還沒完全定型,你們中國有這款戰機就已經很令人吃驚了,又怎么可能會具備獨立的大修和維護能力?
以至于蘇哈托有一種荒謬感油然而生,要么是顧景友吹牛皮吹大發了;要么是自己穿越到數年后,反正不管怎么樣都有種極不真實的感覺。
瓦希德在震驚之余,同樣跟蘇哈托一樣生出一種荒誕的不真實感,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比自己的這個副手還要更加強烈。
原因很簡單,蘇—30這個型號瓦希德太熟悉了,因為印尼1997年與俄國簽訂的先進航空作戰平臺采購備忘錄,就是他代表印尼與俄國的蘇霍伊航空生產聯合體簽的。
預計在1999年年底,俄國的蘇霍伊航空生產聯合體將向印尼提供6架蘇—30MK。
而蘇—30MK與蘇—30MKK大致的性能都差不多,區別只在于蘇—30MKK是一款中國特供版,上面按照中國空軍的習慣和作戰環境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優化;而蘇—30MK則是大眾貨,沒有特制這一說。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如果說蘇—30MKK是自己設計裝修的個性小豪宅的話,那么蘇—30MK便是開發商批量生產的精裝房。
除了內部的風格不一樣外,本質上沒啥太大不同。
但這并不是問題的關鍵,重要的因素在于,無論是蘇—30MKK還是蘇—30MK,都是從1995年年末啟動,1996年正式公布并首飛,1999年交付批量生產型,而如今才是1998年的8月份,中國是怎么得到的蘇—30MKK?
批量型連蘇霍伊這個廠家都還沒生產,騰飛集團又如何具備它的大修能力?
面對瓦希德和蘇哈托充滿疑惑的質詢目光,顧景友卻是半點兒被人看穿老底子的意識都沒有,臉上依舊帶著和煦的笑容,臉不紅心不跳的解釋道:“不過是兩架放在我們國內測試的預生產型,可能是跟量產型的成熟度還有些距離,這兩架蘇—30MKK的預生產型還有不少的缺陷,往俄國原廠家送吧,路途遠不說,那邊解決問題的效率實在是……所以為了節約時間和成本,空軍干脆就把這事兒交給我們了。”
一聽是預生產型,瓦希德和蘇哈托都不約而同的松了口氣,就說嘛,連俄國這樣的原產地還沒有量產型,中國這個買家怎么會有?
可要是預生產型就解釋的通了,買個汽車還得試駕一下,感受基本的性能;娶個老婆,婚前還得住一段時間,磨合下相處的狀態,作戰飛機這樣的東西當然也要在批量裝備之前好好測試測試,看看那方面不合適好讓廠家多改改。
其實不止是中國空軍正在測試蘇—30MKK的預生產型,印尼空軍同樣也在本國正在測試他們準備的購買的蘇—30MK型戰斗機。
但下一刻,松了口氣的瓦希德和蘇哈托卻又是齊齊的心下駭然,因為顧景友的話里透露一個十分重要的信息,那便是他們騰飛集團面對蘇—30MKK預生產型的缺陷上,已經不需要俄國原廠家介入,自己就能完全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