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顧景友的話,瓦希德和蘇哈托嘴上什么都沒說,但身體卻很誠實,直接就往新廠的里面走。
沒辦法,實在是顧景友說的太過驚人了。
蘇系列重型戰斗機從各方面來講都很不錯,堪稱是三代機中的典范,但這類機型卻亦如蘇聯所有生產的機型一樣,使用壽命方面存在著明顯的短板。
通常的情況下機體結構方面的壽命只有同級別的美制F—15系列的一半不到,至于最新款的F—15E就更不用說了,連人家的三分之一的水平都達不到。
前蘇聯\俄國給出的解釋是,這是基于他們戰爭實踐經驗做出的總結后,在軍工方面的體現,因為在他們看來,大規模戰爭就是一場超級的消耗,把昂貴的飛機做得結實耐用半點兒用都沒有,因為再好的飛機面對大規模戰爭那也是消耗品,報廢的相當快速,所以維持那么多使用壽命根本就沒得啥卵用,只要能維持住性能,有個幾千小時就夠了,而且這么干研發的難度還更低,生產成本也不會太高。
可實際上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兒,俄國人標榜的生產成本低固然沒錯,但他們卻對高價值裝備高昂的后期維護成本閉口不談就有些耍流~~~氓了。
要知道作戰飛機尤其是性能優異的重型作戰飛機,后期的維護成本通常是采購成本的3到4倍,這還是通常,稍微拉胯一點兒,5倍以上都不罕見。
而前蘇聯\俄國因為自身的壽命問題,在裝備的后期維護上,投入非常大,達到采購成倍6倍以上那都是常態。
換句話說,前蘇聯\俄國航空裝備采購成本低是沒錯,可卻在日后的維護保養中一個個的把低成本的采購原封不動的找補回來不說,甚至比一些西方高售價的航空裝備全壽命周期的總成本還要高。
前蘇聯\俄國不清楚自家航空裝備的情況?
當然比誰都清楚,不僅如此,前蘇聯\俄國更知道當今世界大規模戰爭發生的幾率已經很低了,所以前蘇聯\俄國那種老舊的學說已經過時了。
而隨著技術的發展,非對稱作戰方式到是成為主流,這就要求裝備的技術水平越來越高,而搞技術裝備無論是生產成本還是后期維護都十分高昂,根本就不是說消耗就能消耗的起的。
正因為如此,前蘇聯\俄國也想學習西方那樣,做一些生產成本雖然高,但后期壽命更長,維護更方便的新式裝備,從而改變自身愈發高昂的裝備維護開支。
然而前蘇聯\俄國想法是好的,可在材料、工藝以及制造設備等方面前蘇聯\俄國已經全面落后于西方,根本沒辦法在航空器的使用壽命上更進一步。
但又要指著這些所謂的蘇聯遺產賣錢續命怎么辦?自然是把前蘇聯\俄國老一套的軍事學說搬出來,以便忽悠那些購買國,我們的航空裝備使用壽命問題可不是如西方人說得那樣是技術問題,而是理念問題,實際上我們的水平不比西方的差,不信你買回去跟西方的產品碰一碰,看看能不能弄死他就完了。
還別說俄國人這套忽悠術還真把一些國家弄得暈乎乎的,就比如說新德里,腦袋一熱就把還在圖紙上的蘇—30MKI買了一百多架,毫不猶豫的做了俄國人刷經驗的小白鼠。
但也有不少國家保持基本的清醒,就比如說印尼。
若非如此,印尼也不會想方設法從新德里斯坦航空公司搞那么蘇—30的俄國原產零部件了,為的就是日后維護上能夠壓縮成本。
說白了,完全是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