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他們選擇蘇—30MK戰斗機一樣,如果美國能夠出售F—15的話,印尼說什么也不會購買蘇—30MK,因為臨近的澳洲所裝備的F—18已經在地區形成航空優勢,想要抵消的話只能是重型戰機才行。
奈何美國人出于對澳洲的看顧,根本就不買印尼F—15,無奈之下印尼只能選擇俄國,再不濟蘇—30MK也是重型機,壓制F—18還是沒問題的。
至于蘇—30MK使用壽命短的問題……只能放在以后在慢慢說吧。
反正俄國人不是一直在改進他們的蘇系列重型戰斗機嘛,并且宣稱在不久的將來會推出最完美的蘇系列重型戰斗機,從而讓這款機型真正登上頂峰。
若真如此的話,印尼多等幾年也無妨。
只是沒想到,俄國的所謂最完美的蘇系列重型戰斗機沒等到,卻遇到了中國騰飛集團的蘇系重型戰斗機關鍵的超長壽命部件。
這就讓瓦希德和蘇哈托先不進去看看都不行,要知道蘇系重型戰斗機上一大頑疾便是靠近發動機的第64到第82之間的一系列結構框架和桁梁的使用壽命,連機體表面的蒙皮都不如。
大家好,我們公眾.號每天都會發現金、點幣紅包,只要關注就可以領取。年末最后一次福利,請大家抓住機會。公眾號[書友大本營]
而這一區間又是蘇系重型戰斗機的主承力結構,該處一旦出現問題,請則拆解大修,重則直接報廢。
對此,原產地俄國也非常的頭疼,想了好些辦法都解決不了,以至于給整個系列的作戰飛機壽命受到影響。
正因為如此瓦希德和蘇哈托想看看,俄國原產廠家都辦不到的事情,騰飛集團是怎么辦到的。
于是兩人跟著顧景友以及其他幾名騰飛集團的陪同人員很快來到一個空曠的產品展示車間,旋即顧景友指著其中一個近兩米高的,四米長,中間有兩個圓形空洞的大型結構件:“幾位,這就是我們根據蘇系列重型戰斗機第75結構承重框復制而來的大型結構件,不知道幾位能不能看出這個結構件與原產品有什么不同?”
聽了這話,瓦希德和蘇哈托等人心里差點兒沒罵娘,他們的眼睛又不是顯微鏡,哪里能看出什么不同。
好在顧景友也沒在賣關子,指著結構框的表面說道:“我們在這個結構框上鋪設了一層碳化硅陶瓷涂層,從而令框架的整體熱脹冷縮水平保持在一個極小的恒定值的同時,令整體的結構強度提升了3倍。”
“碳化硅陶瓷涂層?”聽了顧景友的話,瓦希德倒沒說什么,蘇哈托卻皺眉提出了質疑:“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種涂層的附著力很低吧?特別是在金屬材質上,一旦戰機震顫應該很容易脫落吧?”
“蘇哈托先生說的沒錯,所以我們在結構框上應用了一項新工藝,從而確保碳化硅陶瓷涂層的附著力。”
“什么工藝?”蘇哈托問
顧景友自信滿滿的回答:“電子束毛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