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一臺機械手臂將一整塊散發著金屬光澤的板材放入一個高六米的大型設備中,十分鐘過后觀察窗內的板材出現燒紅現象,然后一個巨大的沖壓模具轟然而下,將板材沖成一個巨大馬鞍型結構,旋即設備打開,部件被機械手臂拿出來放到另一側不滿高地起伏柱狀陣列的設備上,先是被上下左右進行平整拉伸,然后下面的陣列開始有規律的起伏進行多點拉伸,最后位于上部的柱狀陣列調整好角度,直接沖下,與下部的陣列一道將中間的板材徹底沖壓成型。
待機械手臂將沖壓出來的部件兒從設備上放到成品區時,無論是巴洛托夫還是米舒申科和亞納耶夫,眼睛都看直了。
尤其是巴洛托夫一雙眼睛瞪得跟銅鈴一樣大,看著只有區區6名技術工人操作的生產線,就跟看到遺失多年的寶貝一樣,藍幽幽的眼珠子差點兒沒直接蹦出來。
砰砰跳動的心臟更是向他那顆快要宕機的大腦不斷重復著一句話:“這次來對了,這次來對了……”
巴洛托夫如此,米舒申科和亞納耶夫就更不用說了,早就徹底的石化了。
之前聽莊建業說這座鈑金成形車間屬于世界前列,兩人面上不說,心里還是很不以為然的,好賴不計兩人是從蘇聯時代過來的人,當初超級大國工業能力是個什么情況兩人還是很清楚的。
那么強大的蘇聯都不敢說這句話,在蘇聯手上做了十多年學生的中國就有這本事?
結果進來一看兩條鈑金成形車生產線,兩人直接就懵了。
中國騰飛的鈑金技術已經達到這種程度了?
這才多少年,俄國……不,哪怕是蘇聯沒解體估計也被中國騰飛甩在身后了?
疑問過后便是深深的惆悵,惆悵各自國家沒有航空工業,不然把這套設備拿回去,造飛機還不跟造香腸一樣,各種瘋狂暴兵和輸出?
然而有人清楚這套生產線的價值,卻不等于所有人都明白,畢竟白俄和哈薩克來的人有不少是純商業領域人士,對這種技術根本就是外行,眼見三位帶頭大哥一臉震驚加懵逼的狀態自然找那些懂行的詢問下。
結果不問不知道,一問著實嚇了一大跳。
原來這套生產線做的東西不是旁的,正是戰斗機機身中部蜂腰外加兩側延伸出的翼根。
學名叫做翼身融合體。
這可是三代機當中最為經典的設計,傳統的制造過程非常復雜,涉及到鈑金、沖壓、熱處理、切割、焊接、機加工等多種工藝。
更重要的是無法一次成型,需要多個部件兒拼接而成。
不但結構總量大,而且機身的使用壽命也受到很大的影響,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用的就是這樣的傳統辦法,生產周期長不說,飛機的質量也不穩定。
中國騰飛的這套生產線則大大簡化翼身融合體的制造,可以說開創了一個時代,從這點來看,說是世界前列那都是謙虛,世界領先才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