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中國騰飛搞一個蘇—33的仿制版也就罷了,結果卻要弄個垂直起降戰斗機,而且基本指標要比肩蘇—33,所以中國騰飛相關研究通過學術刊物在業內一經公布便遭到業內的廣泛質疑。
有人認為中國騰飛太好高騖遠。
有人覺得中國騰飛有些飄了,以為自己藝高人膽大,結果必然被現實撞的頭破血流。
有人則陰謀論揣測中國騰飛這是借機炒作,玩兒噱頭,以便在其他領域賺差價。
也有人篤信中國騰飛就是在騙人。
……
總而言之沒人相信中國騰飛能把這事兒辦成的。
說實話,當時中國騰飛自己都沒多少信心,畢竟垂直起降在戰斗機的天然弊端就擺在那兒呢,而中國騰飛有沒有相關的研制經驗,事實上別說是中國騰飛了,就是整個國內都沒有用類似的經驗作參考。
唯一能給中國騰飛提供參考就只有收購過來的雅科夫列夫設計局保留了雅克—38和雅克—141的部分技術資料。
可既便如此依舊無法滿足中國騰飛的現實需求,畢竟蘇聯解體后很多子系統被一同割裂,導致航空產業鏈變得極不完整,再加上回過味來的俄國人開始在知識產權方面斤斤計較,導致以前很多輕易獲得東西被老毛子掐住不放。
如此種種導致中國騰飛并不能在雅科夫列夫設計局的基礎上繼續前進,只能另辟蹊徑,從一個顛覆傳統的路徑下下功夫。
這也是沒辦法,畢竟國內不是美國,除了兩棲攻擊艦還有超級航母,可以隨時獲得海軍艦載航空兵的支援。
如果國內發展正規的航母倒也罷了,若是將歐洲的戰略投送艦作為核心艦種怎么辦?
難道指望類似“海鷂”這樣航程和航速連反艦導彈都比不過的低水平作戰飛機去保護日益繁忙的貿易線路和能源通道,去跟潛在敵人爭奪海上制空權?
簡直就是開玩笑。
所以就算是垂直起降戰斗機,也必須具備不亞于固定翼作戰飛機的性能和作戰能力,只有這樣,國內采用戰略投送艦概念后方才能擁有不亞于輕型航母的作戰能力。
只不過指標定下來容易,真要做出來卻異常困難。
不說別的,中國騰飛為此設計了1589個機型,共計實施了678萬小時的風洞試驗,光風洞試驗的等比例模型就做了524個,耗時10年的時間,這才在上萬個設計方案中確定了類似飛翼氣動布局的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