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也是此類機型最最讓人抓狂的技術難點。
不然世界各國都知道垂直起降戰斗機的好處,特別是冷戰時期的歐洲,面臨著蘇聯火炮和導彈洗地的威脅,作戰飛機可能根本就沒有在機場跑道起飛的機會,這個時候不挑食的垂直起降戰斗機的戰術優勢就凸顯出來了。
問題是這么多年過去了,怎么就英國和蘇聯,再加上一個從英國挖墻腳的美國具備研制生產垂直起降戰斗機的能力,其他國家卻連入門都沒進去?
不是氣動布局和技術設計如何如何困難,關鍵還是高水平的航空發動機把99%的國家阻擋在這類飛機的門檻之外。
就比如說法國,早在60年代末就致力于開發垂直起降戰斗機,為此還專門在幻影Ⅲ戰斗機的基礎上改裝了幾架試驗驗證機,結果因為發動機不過關是狀況頻出,而高傲的高盧雞又不愿意向攪屎棍約翰牛低頭認購“海鷂”的技術,卻又無力面對蘇聯綜合火力洗地的后果,最后沒辦法干脆搞出個能在高等級公路上實施短距起降的幻影F—1來湊數。
連航空技術功底雄厚的法國人都在這方面吃癟,就別說其他國家了。
按理說在技術積累還不如法國同行的中國騰飛同樣不具備沖擊這類高水平航空發動機的能力,甚至連這類發動機是怎多么回事兒都不清楚,談何定型研制,而這也是為什么在八十年代末當時的騰飛集團流露出要研制垂直起降驗證機后,業內普遍不看好的根本原因。
然而造化弄人的是,九十年代初蘇聯解體了,一大堆吃不上飯的蘇聯航空生產研制單位被強行推向市場,然后被歐美航空巨頭拎著鐮刀反反復復的差點兒把俄國人的韭菜根兒給刨了。
當時的騰飛集團適時出手,將瀕臨倒閉的雅科夫列夫設計局全資收購,不但獲得雅克—141垂直起降戰斗機的技術,連帶著把配套的R—79-300型矢量渦扇加力發動機的樣品和部分技術弄到手。
本來在航空發動機方面就有一定積累的中國騰飛,有了這些東西就等于擁有了打開垂直起降戰斗機專用動力的鑰匙,于是很快便著手進行了仿制,并起了個非常騰飛系的代號WD—64ML渦扇發動機。
性能指標與R—79-300型矢量渦扇加力發動機基本相同,巡航推力達到加力推力為然而除了兩眼的推力數據外,其他方面WD—64ML渦扇發動機就有了拉胯了,首先是涵道比偏大,達到了0.81,這導致發動機直徑過大,嚴重擠占飛機空間的同時,推力效率也并不高。
其次就是渦輪前溫度過低,只有1620開爾文,也就是1346攝氏度,這個溫度別說跟歐美的先進軍用發動機比了,就是跟中國騰飛WD—60系列航空發動機的1600攝氏度的渦輪前溫度相比也是低了一大截。
受到渦輪前溫度過低的影響,WD—64ML渦扇發動機的的推重比就變得特別拉胯,只有可憐的5.46,與FBC—1戰斗轟炸機上使用的“斯貝”發動機處在一個級別上。
換句話說,俄國人的R—79-300除了推力外,其他方面與先進發動機存在極大差距,很難適應未來的作戰需求。
可惜的是俄國人似乎并不覺得他們的R—79-300拉胯,反而聽說中國騰飛仿制了他們的R—79-300發動機后,如同狗皮膏藥一樣貼上了,死活要收取專利費。
本來就沒覺得R—79-300有多好,再加上俄國人毫無自知之明的折騰,中國騰飛干脆放棄仿制,直接開始了自我的升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