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星洲代工廠盡管盡可能縮短工期,但想要投入運轉尚需要3個月的時間,而這3個月就只能靠著浣城一家代工廠支撐,而國外的需求又如此旺盛,這就導致奧萊塔亞四旋翼小型無人機價格一路飆漲。
從1999年12月的9998美元一架,一路漲到3月中的4.5萬美元一架。
可既便如此,大量訂單依舊壓的浣城代工廠喘不過氣,以至于業內人士不得不反復強調奧萊塔亞四旋翼小型無人機的價格將會進一步提升,甚至有相關人士預測,到了年底價格將進一步上升到8萬美元。
這個價格足夠買一架性能相當不錯的小型雙座螺旋槳飛機了。
最起碼從駕駛感受到續航時間,都要比展開后不過21英寸屏幕大小,續航時間不過30分鐘的四旋翼無人機要強。
問題是道理是這個道理,但依舊架不住人們對奧萊塔亞四旋翼小型無人機趨之若鶩,以至于同等價位下,人們更希望入手一架奧萊塔亞四旋翼小型無人機,而不去嘗試所謂的有人駕駛飛機。
原因很簡單,奧萊塔亞四旋翼小型無人機門檻足夠低的同時,隱蔽性也足夠好,一般的航空攝影愛好者拿著奧萊塔亞四旋翼小型無人機直接就可以進行拍攝,無需考證和報備,更不需要機場和維護。
你用個有人駕駛飛機試試?
沒有飛機駕駛證,沒有航公管理部門的許可,你能上天?美的上天吧!
那有人問了,既然奧萊塔亞四旋翼小型無人機這么火爆,作為其研制開發的實體,位于匈牙利的奧萊塔亞公司為什么不尋求更多的代工廠進行生產呢?
要知道在世界上具備生產這類四旋翼無人機的廠家并不少,美國、歐洲甚至日本和韓國都是隨便找,怎么偏偏非要靠著中國浣城那家代工廠生產?
對此奧萊塔亞公司專門發布了一個聲明做出了解釋,大意是截止目前為止,他們沒有在其他地方發現同浣城無人機代工廠一樣的同時擁有全產業鏈和高素質產業工人的代工廠。
而作為一架主打性價比的民用無人機研發實體,奧萊塔亞公司對成本極為敏感,而中國騰飛位于浣城的無人機生產廠卻在產業鏈和工人隊伍方面滿足奧萊塔亞公司大幅壓縮成本的需求,正因為如此,奧萊塔亞將中國騰飛浣城無人機生產廠納入了自己的產業供應鏈。
當然,奧萊塔亞公司的聲明中除了闡述浣城廠的重要性外,奧萊塔亞公司還介紹了整個無人機產業鏈的情況,比如說德國蔡司的鏡頭、美國德州儀器的控制模組、韓國三星的芯片代工、日本佳能的感光芯片以及美國朗訊的信息處理……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奧萊塔亞公司幾乎不參與任何產品甚至部件兒的生產,只靠著全球成熟而又高效的產業分工,就把一款優秀的四旋翼無人機給整合出來。
這也是為什么奧萊塔亞公司將這種為人機的定價第一次降到了一萬美元以下的原因,要知道以往這類無人機那都是很高端的存在,最起碼也要1.5萬美元以上才能入手,奧萊塔亞公司卻以9998美元直接顛覆傳統,這對市場來說意味著什么?
當然是這種四旋翼無人機必然大爆。
既然大爆,有關限制與克制產品必然一樣需求旺盛,于是這些歐美軍火商一早就看中這塊市場,準備摩拳擦掌大干一票,結果奧斯曼尋過一遍價格和周期,就再沒下文,等在有消息時,奧斯曼已經在裝甲車上撞上了克制裝置,你說這些歐美軍火商哭不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