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于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在收購中國騰飛核心資產這個關鍵問題上產生分歧,這才導致在一系列抵制、市場禁入后,歐美財團遲遲沒有動手的原因所在。
當然,有人會問,既然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這么強大,還分什么無人機業務和民用航空制造業務,統統都收過來不就完了。
說實話,無論是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到是想這么做了,關鍵不是遇到東方某大國這個強硬存在的阻力嘛。
當年成立中國騰飛的確是承諾該實體完全實施市場經濟原則,從而適應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
問題是有些時候規則很重要,但更多的時候還討論經濟實體背后的跟腳夠不夠強,中國騰飛的跟腳如何哪還用說嗎?
正是因為不敢造次,又不能容忍波折之后的中國騰飛再次崛起,選哪個、不選哪個就成為兩大資本的糾結所在。
于是背靠雙方的游說集團,智庫學者是你方唱罷我登場,拋出的學術觀點更是令人眼花繚亂,根本就不知道該聽誰的。
以至于讓作為操盤手的李斯特是一個頭好幾大,沒辦法只能找石軍這個既能得到金融資本認可,又在產業資本哪里有著很高聲望的中國騰飛專家料出謀劃策,以此彌合兩大資本集團的利益分歧,完成對中國騰飛這個目前東方某大國最重要的對外開放窗口的核心業務收購。
正因為如此,李斯特問得每一句話可都對日后決策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想不重視都不行。
石軍當然知道自己回答的可是關乎幾百億美元走向的大案子,這要是旁人早就緊張的不行,可這么多年風風雨雨經歷下來,石軍早就變得波瀾不驚,不僅如此聽聞李斯特的問話,反而還不置可否的笑了笑,進而反問:“李斯特先生,不知道你有沒有讀過我剛剛出版的新書?”
“新書?”李斯特皺眉。
“是的,就是新書,名字叫做《以中國騰飛為樣本,了解中國航空工業》……”石軍緩緩的說道:“其實我想表達的觀點在這本書里已經闡述的很清楚了,那就是中國騰飛無法研制生產90座以上的大飛機,就是中國以全國之力也不可能,哪怕在給他們20年甚至30年都沒有希望……”
話音未落,石軍舒服的靠在溫泉池邊,雙肩隨意的聳了聳:“更何況,20年、30年之后那個東方某大國還在不在都不知道,一個趴在國家身體上的寄生蟲還能活多久?所以產業資本的擔心完全是無稽之談,用中國的一句古話來說就是杞人憂天,完全自己嚇唬自己,當然不排除他們想讓國會最佳補貼而營造的噱頭,但不管怎樣,我對他們的觀點是持反對意見的,因為他們不了解中國騰飛,更不了解中國航空工業。”
“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騰飛的TRJ—500/700型支線客機水平很不不錯,我在產業界的朋友說過,這種支線客機稍加改動就可以變成更大、更遠的干線客機。”李斯特拋出另一個更加尖銳的問題。
對此石軍只是笑了笑繼續反問:“那您知道TRJ—500/700型支線客機是怎么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