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但沒有,時至今日中國騰飛就連輕型作戰飛機都還沒擺弄明白,就別說重型戰斗機了,正因為如此,黃峰覺得中國騰飛還是安安心心做個配套算了。
再說了做配套有什么不好?各種高端材料和部件生產利潤率也不少,不僅如此還能左右逢源,在西北航空工業集團、成功航空工業集團、宏通航空工業集團之間不斷承接業務,既沒有競標的壓力,有沒有研發的風險,安安穩穩的賺錢,多好!
其實不止是黃峰這么想,航空工業界的業內人士幾乎都是這么想的,覺得中國騰飛掌握無人航空器和運輸航空器就夠了,戰斗機這東西集成度太高,技術性太強,能做的那個不是從建國意識就開始積累?
中國騰飛一個成立到現在不過二十年的小后生還是老老實實做個配套挺好!
這種業內的看法實際上也影響到了部隊,就比如說此刻圍著黃峰聊著殲—11改的幾位海軍領導,雖然說得是滴水不漏,可實際上在中評會之前與黃峰如此熱絡的交流本身就是一種姿態,那就是在他們這些海軍領導的眼里更認可有著重型戰斗機研發和生產經驗的東北航空工業集團。
“各位首長、領導,總部的中評專家組的專家已經到了,中評會馬上就要開始了。”
就在黃峰和幾位海軍領導在親切友好的氛圍下交換著彼此的意見時,一位海軍參謀匆匆跑過來,通知大家趕緊進入多功能大廳的中評招標會的會場。
一位海軍領導聞言不禁皺了下眉頭:“這么快就要開始了?中國騰飛的人還沒來了呢!”
“他們已經到了!”參謀回答。
“到了?”另一位海軍領導有些詫異:“莊建業帶隊?不對呀,這家伙我認識,他來了我不能沒看見……”
“帶隊的不是莊建業同志。”參謀繼續回答。
“不是莊建業,那是誰?”旁邊的一位海軍首長開口詢問。
“是一位叫做湯莉莉的女領導。”參謀如實說道,結果卻是讓周圍一群的海軍領導和首長滿頭的問號,因為他們都不清楚湯莉莉究竟何許人也。
黃峰到是知道湯莉莉,畢竟他早年也是騰飛系的骨干,當然清楚林光華夫人的大名,不過卻沒有點破,原因很簡單,說出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因為這些年湯莉莉早就不在航空一線,如今重新出山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中國騰飛對這次艦載機項目徹底的不抱希望了。
不然怎么會派個無足輕重的人過來?
這樣的情況下說出來著實是讓中國騰飛太沒面子,既然自己這邊穩贏,那就沒必要把對方往死里逼,正所謂做人留一線,日后好相見,再怎么說他黃峰也曾經是騰飛集團出來的。
抱著這份心態,黃峰邁著輕快且自信的步子走進了多功能會議大廳,然后……然后……然后就被眼前的一幕給驚呆了,之間湯莉莉站在正前方的多功能投屏前,對著已經通過電腦投在屏幕上的那架令人震撼的戰斗圖像對著前排的總部專家組朗聲說道:“這就是我們中國騰飛艦載機團隊歷時十年研制的重型艦載戰斗機,FC—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