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運—15Mini艦載多用途運輸平臺最大的特點不是短粗的機身,也不是機翼可以折疊存放,更不是事宜改裝的特性,而是能夠在瓦良格號遠距起飛點(也叫重載起飛點)實現滿油滿載的正常起飛。
這對海軍的意義之大簡直不可估量。
不說其他的單說用運—15Mini艦載多用途運輸平臺改裝成的艦載預警機把,都不用裝備太多,只需要兩架,憑借著運—15Mini艦載多用途運輸平臺7.5小時的續航時間以及艦載雷達探測設備的輔助,足可以對以航母為中心,半徑600海里的廣大海域進行有效監視和控制。
以此為基礎,海軍艦載航空兵的戰斗力將會得到一個質的提升。
至于運—15Mini艦載多用途運輸平臺如何實現這項壯舉的,其做法著實有些簡單粗暴,那就是在運—15Mini艦載多用途運輸平臺最大起飛重量不過30噸級的輕型運輸機上,裝上兩臺足可稱為中型運輸機的大功率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再加上其本身就優良的適合短距起降的氣動布局,明目張膽的詮釋了什么叫做大力出奇跡。
這要是換做是其他航空產品制造商根本就不敢這么任性,先別說成本方面有多高,就算真的有錢任性,上級部門也不會同意這么干,要知道國內航空制造商手頭不少機型都缺性能優良的航空發動機。
不說其他的,航空工業集團下屬的西北航空集團的拳頭產品運—8運輸機就對這類高功重比,低油耗率,高功率的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可謂趨之若鶩。
沒辦法,西北航空集團對運—8各個環節都有著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改進方案,可偏偏就是因為缺少性能優良的航空發動機,一系列方案無法落地,最后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本來屬于他們的部隊運輸機業務被中國騰飛的運—17、運—18慢慢蠶食。
西北航空集團不是沒想過找中國騰飛合作,畢竟他們之前在FBC—7A項目上有過很不錯的成功經驗,奈何西北航空集團上屬單位航空工業集團非要把中國騰飛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非要在重型航空發動機上打壓中國騰飛。
這樣的氛圍下,西北航空集團就算有心合作,也沒那個臉去開口,更何況鐵了心要賭企業運道的航空工業集團也不可能允許下屬企業在這個時候拆自己的臺。
最后只能是不了了之。
所以就算運—15Mini艦載多用途運輸平臺出現在其他企業,也不可能配備功率強大的WD—70J-neo渦輪螺旋槳發動機,但中國騰飛就不同了,他們本身就是品質優良的航空動力制造商,手握航空動力霸權自然是就更豪橫。
但這并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湯莉莉用激光筆在身后屏幕上點了幾下,鏗鏘有力的說的一句話:“我們中國騰飛專注艦載機二十年,正因為如此,沒人比我們更懂艦載機,更沒人比我們更舍得在艦載機上不計成本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