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這么多,你們中國騰飛還不是只給拿著圖片做展示,部隊的裝備是要拿出實打實東西的,我們東北航空工業集團的額殲—11改雖然也只是方案,但我們應用的都是成熟的技術,且有著仿制蘇—27,生產殲—11的豐富經驗和現成的生產工藝,因此我們敢打包票,我們的殲—11改8年內可以首飛,12年內可以批量生產,你們中國騰飛敢做這樣的保證嗎?”
這位頭發花白的的東北航空工業集團的核心技術領導,說這番話時表情嚴肅,語氣嚴厲顯然是真的急了,以至于身旁的同事拉了他幾下,提醒他不要太過激,都被他甩手拒絕。
不過這位核心技術領導的話說得雖然不太好聽,但現場的專家、領導和首長確有不少頷首表示贊同。
要知道,海軍對瓦良格號航母的規劃是除了研究航母的構造,摸索建造方法的同時,爭取在2015年左右完成改裝,入役服役。
話句話說,從現在開始計算,艦載機的研制生產周期滿打滿算也就十五年的時間。
這對于航空技術尚為薄弱,生產能力并不強大的國內航空產業來說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兒,要知道以往作戰飛機的研制周期可都是以十年為單位的,想殲—10這類技術含量高的第三代戰斗機,周期跨度更是長達二十多年。
十五年,要完成作戰飛機的初始設計、確定工裝、工藝定型、總裝生產、地面靜力測試、首飛測試、一系列綜合測試到最后的完全定型,著實有些捉襟見肘。
畢竟各類研發環節、生產環節和測試環節的流程就擺在那兒呢,哪怕全部用數控機床也沒辦法將周期縮短,因為當那位頭發花白的核心技術領導喊出他們的殲—11改8年就能首飛,12年就能批量生產著實是驚到了不少人。
要知道在場的可都是極專業的業內人士,很清楚航空器,特別是極復雜的軍用航空器研制生產流程是什么個情況,除非不想讓航空器安全飛上天,否則就別想簡化流程。
正因為如此,核心技術領導喊出他們的殲—11改8年就能首飛,那絕對是用無數技術人員的血汗,拼命加班、爆肝給堆出來的。
然而在場眾人轉念一想又釋然了,東北航空工業集團敢這么說自然是有他們的底氣所在,正如那位核心技術領導所說,他們仿制過蘇—27,生產過殲—11,可以說對這類機型是相當熟悉,如今系出同源的殲—11改,就等于是同類模擬考試卷兒換了個順序重新做一遍一樣,熟的不能再熟,效率高自然也就不足為奇。
反觀中國騰飛,一攬子艦載機計劃的確誘人,號稱致力于艦載機二十年的口號也很勵志,問題是航空器不是誘人和口號就能上天的,得有實實在在的產品才能服人,在這點上中國騰飛近乎百分百原創新技術,似乎與東北航空工業集團源于老毛子的成熟技術有著不小的差距。
結果就在眾人想著中國騰飛如何應對時,湯莉莉卻不屑的撇了撇嘴角:“8年首飛,12年批量生產太長了,你們東北航空工業集團等得起,海軍艦載機航空兵等得起嘛?我們中國騰飛大話不敢說,5年內實現首飛,8年內可以批量生產,重點來了,我說這個時間表不單指FC—31,包括運—15Mini和直—8plus-neo都可以按照這個時間表完成!”
此話一出,全場眾人立刻就不淡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