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莊建業在這方面的野心可不止是攔截什么“曙光女神”,而是借著總部的投資深挖這項技術的潛力。
最起碼也要把動力總成的可靠性提高,無比做到可重復使用,如此無論是未來軍事上的亞軌道飛行器,還是用于民用的亞軌道失重觀光體驗項目,中國騰飛都會游刃有余,甚至還有可能改寫航天發展史,成為引領新一代航天技術的弄潮兒。
……
類似的黑科技和新技術如今的中國騰飛可謂是一抓一大把,問題是這些個技術絕大多數都在嚴格保密制度的保護之下,哪怕是總部的專家和海軍的部隊首長都無權知曉。
不能拿最牛B的,就只能挑個一般的牛B的,不然就這么一般般的過去,還不得讓人覺得中國騰飛不過如此,沒啥大不了的,屆時怎么把艦載機研制小組升格成艦載機研究所?怎么把海軍的艦載機項目一樣不差的撈到手里?
想要蓋棺定論,想要一睡定音,就得使個……小招。
所以莊建業可不敢讓現場的專家和首長多想,必須一波洗腦帶走,于是不等眾人反應過來,莊建業就招手,10噸級振動試驗臺的工作人員將兩塊電腦顯示器給讓出來,旋即對著眾人說道:“各位請看……”
在場的專家和首長立馬就圍了上去,只見屏幕上是FC—23艦載重型戰斗機的前端機身三維設計圖,隨著莊建業點了敲了幾下鍵盤,然后一個回車,屏幕迅速切換,呈現出一段氧氣維持系統管道的布局圖。
不同于以往的計算機設計圖,此刻屏幕上呈現出的是一副精準的三維立體圖,不但包括了管線的材質,安裝的位置,打孔的位置和精度,公差情況,甚至是粉塵的處理上面都有描述。
在場的有不少都是從航空廠技術員一步步干上來的,只看了幾眼就清楚這條管線該怎么安裝,最后呈現的效果如何。
畢竟三維立體式的模型結構相較于二維圖紙要直觀的多得多,特別是側面的小孔,這里滑動幾下鼠標就能清晰的見到,然后對照現實的工件兒就能準確的進行加工。
不像二維圖紙,千篇一律的平面,想要看懂還得有十分優秀的空間想象能力,最起碼要在腦海中構建出一個三維立體結構,這對一線工人來說簡直就是要人親命!
當然這還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屏幕上的各項參數和數據可以實時傳輸到對面的大型觸屏上,技術人員可以佩戴虛擬現實成像系統,在觸摸屏上進行這段管線的數字預安裝,從而檢驗設計上與現實工藝是否匹配,并可以在這個過程中進行迅速完善。
而數據通過在線關聯設計技術同步對FC—23的其他涉及到的結構進行同步完善,無需在如以前那般車間、設計單位的來回扯皮……
眼見于此,那位專家組的領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難以置信的指著屏幕:“這……這……這……這真是我們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