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黃峰意識到莊建業和自家的上級領導就航空業務問題劃分了各自的勢力范圍,在場的專家組專家們同樣看到了這一點。
然而與黃峰那種五味雜陳不同,這些專家組的專家們卻是各自松了口氣。
畢竟國內的兩大航空制造業豪門終于可以厘清各自的業務范圍,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對于航空工業整體而言是絕對有利的。
當然,轟炸機和艦載機的歸屬明確并不等于雙方在其他領域的競爭就會減少,比如說運輸機和航空發動機雙方的競爭就非常的激烈。
中國騰飛不斷強化運—18NB的優勢地位,而航空工業集團則希望借著運—9東山再起。
航空發動機方面就更是如此了。
但不管怎么樣,這次勢力范圍的劃分算是開了個好頭,最起碼預示著這兩大豪門在某些時候是能坐下來談的,不至于為了反對而反對的無限制內耗下去。
這些專家組的專家怕就怕雙方因為各自的利益而不顧一切,屆時損失了可是國內航空工業的整體利益,好在雙方競爭歸競爭,關鍵時候還是能守得住底線,這就可以了。
至于因為此事,中國騰飛正式脫離東北航空工業集團、成功航空工業集團以及西北航空工業集團這類單純的生產企業,成為比肩航空工業集團這類原航天工業部改組而來的綜合性航空工業復合體般的巨無霸。
在場的專家組專家到沒有什么特別的驚訝,因為這幾年中國騰飛的發展可以說是有目共睹,綜合實力方面早已超越不同的航空生產廠,達到航空工業復合體的程度。
只不過缺少一個標志性的契機,宣告自己可以與航空工業集團事實上平起平坐罷了。
如今靠著全新的工業制造模式,逼迫航空工業集團不得不承認中國騰飛的江湖地位,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兒。
畢竟中國騰飛不靠著優良的軟件和智能化的創新能力,在高端航材、先進加工設備、航空發動機等方面也會達到同樣的目的,沒辦法,誰讓中國騰飛這么多年積累的絕活兒太多了,隨便露兩手就能攪動著航空領域,甚至是整個工業界都動蕩不安。
所以這些專家們對中國騰飛咖位上升并不意外,相比之下他們更關心的是接下來中國騰飛該怎么走。
對此這些專家們并沒有等待太久,因為結束這次中國騰飛的考察后沒多久,中國騰飛在航空領域的大動作便是一個接著一個。
最先落地的便是斥巨資擴建位于徽省的滬南航空制造廠,不但將所有的設備更換成清一色的中國騰飛主打的NB系列和DL系列專用生產設備,而且還將JSNB系列軟件,WCZNB數據庫以及其他配套軟件,配合數臺大型計算機,構建成一個現代化的超級自動化航空生產廠。
結合新成立的技術研發中心,新的滬南廠成為中國騰飛FCNB系列民用飛機的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