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為契機,滬南廠在港股的IPO也順利落地,憑借著國內對FCNB—200-200\300\400系列客機的強勁需求和現代工廠,滬南廠的市值一下子飆升到1500億港幣,從而躋身藍籌,成為國內航空制造第一股。
待兩年后,整個制造基地全部建成,第一架交付東方航空公司的FCNB—200-400順利下線,手握428架FCNB—200系列機型訂單的騰飛滬南廠的市值進一步飆升到4800億港元。
而將FCNB—200系列機型轉移出去的騰飛秦嶺南麓廠,則從2003年開始全力為空軍生產運—18NB大型運輸機。
從而形成了一東、一西,一軍、一民,兩大飛機制造基地,如同兩雙臂膀支撐起中國騰飛邁入21世紀的主流核心業務,那便是大噸位的軍\民航空器制造。
直到此時業內人士才算明白,莊建業當初為什么會把人見人煩,毫無價值的滬南航空制造廠給收入囊中,原來早在當年空軍就已經著手擴充自己的戰略運輸機機隊。
結果當時空軍一番調研后發現,國內的產能實在有些拉胯,航空工業集團的運—8系列就不說了,說多了都是眼淚。
關鍵是中國騰飛的運—18NB同樣不如預期,這也是沒辦法,騰飛秦嶺南麓廠民用的支線客機、改進的特種飛機以及軍用運輸機放在一起生產不說,而且相互之間的排期還非常的別扭。
至于原因也是無奈,中國騰飛發展至今雖然沒有歷史包袱,但同樣也沒吃到歷史紅利。
就比如說土地,中國騰飛根本就沒法子跟那些從建國時就起家的老航空生產廠比,偏偏那些適合航空制造業落地的好地方都被老廠子占去了,中國騰飛想要新建一個大規模的航空制造基地,轉移產能都做不到。
偏偏這個時候,航空工業集團將滬南廠當成包袱甩出來。
設備、人員、管理什么的都不重要,關鍵是滬南廠自帶了徽省提供的大片土地,而且徽省的地理位置也非常好,向東可借力魔都的經濟火車頭,向西能夠依托九省通衢的便利,自身的高校水平也非常優秀,可以說是天生的航空制造基地。
于是莊建業在得知空軍不滿國內航空制造方面的產能,準備再從俄國進口一批伊爾—76應應急后,便主動找到了空軍,希望他們能夠給中國騰飛一到兩年的時間。
空軍當然不可能親信莊建業的承諾,莊建業也不含糊,直接給了空軍一份對賭協議,承諾在一年半的時間里釋放秦嶺南麓廠的產能,使其成為空軍大型運輸機的專用生產基地。
如果完成不,將向空軍支付伊爾—76運輸機的全部采購費用和維護保障費用。
隨后拿著空軍的對賭協議找到徽省地方政府,聯合當地的高校和職業學校,引入地方資金的同時也解決了職工隊伍的來源問題,隨后便是注入啟動資金,運作融資上市。
一番操作下來,莊建業只用了區區20億人民幣的資金就撬動規模上千億的宏達項目,從而完成了軍\民復合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