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輸出的中型航空發動機,也被中國騰飛性能更優異的WD—60系列給橫掃。
至于工業燃氣輪機方面就更不用說了,10兆瓦以下的工業燃機幾乎被中國騰飛拎起來吊打;這也就罷了,關鍵是20兆瓦燃機也因為中國騰飛的存在遇到極大阻力。
可以說俄國航空動力總公司對中國騰飛的狠不亞于GE。
最后便是國內幾家航發廠重組成立的航發總公司了,這架隸屬于航空工業集團旗下的一級大型企業早就看著中國騰飛獨霸利潤豐厚的工業燃氣輪機業務眼紅不已了。
之前是沒辦法,各個廠沒有整合起來,處在各自為戰的狀態,面對中國騰飛技術和規模優勢根本就不堪一擊。
然而當他們重新整合后,自然是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足可在國內與中國騰飛的航發業務分庭抗禮。
這也就罷了,關鍵是航發總公司有著外企沒有的人脈和根基,再加上雄厚的底蘊,自然對中國騰飛獨占國內的工業燃氣輪機業務極為不滿。
三個被中國騰飛超強的市場運作和高歌猛進的發展勢頭壓得抬不起頭的難兄難弟,終于在中國騰飛壓力下,走到了一起,形成了合流之勢。
具體的操作是,GE轉讓旗下的的幾款10兆瓦以下的工業燃氣輪機相關技術;俄國航空動力總公司則通過烏克蘭的分公司向航發總公司輸出DA—80型20兆瓦級工業燃氣輪機技術。
獲得技術和制造能力的航發總公司憑借自身雄厚的底蘊迅速完整消化和吸收,很快推出所謂的一系列“國產化”工業燃氣輪機。
隨后憑借著其自身雄厚的人脈和關系,快速搶占中國騰飛原有的市場。
西氣東輸一期工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在其競標之前,航發總公司就已經得知確切的時間,然后在競標開始前一個星期向有關部門控告中國騰飛在10兆瓦以下工業燃氣輪機壟斷,并迅速責成幾個部門對中國騰飛開展工業燃氣輪機的反壟斷調查。
之后航發總公司的公關部門全線出擊,一方面控訴中國騰飛依靠壟斷地位打壓競爭對手;另一方面打苦情牌,宣揚自己艱苦奮斗研制出的燃氣輪機卻得不到認可,導致不少企業職工面臨下崗危險,懇請有關部門照顧照顧他們。
一番運作下來,航發總公司迅速壓住中國騰飛,在西氣東輸一期工程項目中斬獲了超過200億人民幣的大單,不過航發總公司卻不是最大的贏家,因為GE憑借280億人民幣的超級大單,成為燃氣輪機項目中得利最多的存在。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簡單,所有20兆瓦級別的工業燃氣輪機,全部交給了GE。
沒辦法,誰讓只有GE在這個領域技術最成熟,性能最全面,經驗也最豐富的!
剩下的無論是航發總公司引進俄國的DA—80;還是中國騰飛的20兆瓦級別的工業燃氣輪機,都距離實用還有很大距離。
所以GE的負責人拿著西氣東輸一期工程的合同書時,笑得那叫一個開心,你們以為GE是在第五層?錯了,我們GE其實是在第十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