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難怪莫德里奇會如此態度。
作為從蘇聯時代過來的職業軍官,莫德里奇的見識可不是在場那些外軍觀察員能比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時候,當時的蘇聯武裝力量總參謀長奧爾加科夫元帥便推動過一次蘇軍的軍事改革,旨在機械化的基礎上加強信息化建設,從而實現蘇軍的單項戰場透明,進而令蘇軍可以毫不費力的在進攻中獲得勝利。
所以從那時開始,可以如同積木一樣隨意拼接的模塊化裝備和編制便被蘇軍提上議事日程,成為七十年末和八十年代初的主流。
然而由于奧爾加科夫元帥的觀點過于新穎和超強,導致很多想法以當時的技術條件根本無法實現,再加上蘇軍入侵阿富汗,導致經費吃緊,無力承擔龐大的研發費用。
至1984年奧爾加科夫元帥被免去蘇軍總參謀長的職務后,這項很有前瞻性的軍事改革也就戛然而止了。
不過蘇聯終止的改革并沒有就此消亡,反而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國落地生根,最終形成了美軍1986年版的軍隊編制計劃綱要。
而后通過入侵格林納達,利比亞“黃金峽谷”行動等一系列局部軍事沖突,將這套軍事改革再次細化,加強;最終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當中向世人展示了美軍超越時代的戰斗力。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便是美國陸軍靈活多變的戰斗編成方式,兩個機步旅一個裝甲旅就是一個機械化步兵師;兩個裝甲旅,一個機步旅就是裝甲師或裝甲騎兵師。
這也就罷了,關鍵是這些旅級戰斗隊以及下屬的營級戰斗隊是可以根據戰場形勢隨時調整編組的,這便是美軍引以為傲的模塊化編組。
由此延伸到武器裝備上,美軍也希望能夠做到一車多能,一機多用,一船多型,一彈多效。
于是地上跑的有了史瑞克輪式戰斗車輛,以此為平臺,加裝不同模塊可以形成步戰車、反坦克突擊車、支援榴彈炮、戰場救護車甚至是工兵維修車。
天上飛的有了F—35,空軍、海軍、海軍陸戰隊一機三型,絕對是航空器中的前無古人的曠世之作。
水上游的有了瀕海戰斗艦,多裝垂發模塊就可以化身防空\對地攻擊作戰艦艇;加強聲吶和反潛武器那就是妥妥的反潛高手;放上排雷裝置,又能無憂無慮的專心掃雷。
至于炸人的,那就是根據MK82航彈衍生出來的各種精確制導武器或超視距攻擊武器了……
總而言之,美國人是將模塊化研究到骨子里去了。
既然如此,無人機這個領域美國人同樣是不能放過的呀,所以早在九十年代中期,美國的相關學者就提出幾個模塊化無人機的構想。
那場面就跟多功能螺絲刀換刀頭一樣,賦予了無人機更大、更廣闊的任務邊界和戰術可能。
甚至有位美國專家甚至提出,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正在研發一套系統,可以令多批次無人機擁有各自獨立的運行能力,就如同鳥群一樣,可以自由的散開、組合,發現目標后即可告知后方指揮部,也可根據指令獨立或集群式攻擊。
且這樣的無人機可以根據不同場地、不同任務、不同環境更換成不同的光電探頭、通信系統、殺傷戰斗部等,形成多層次、多種類的模塊化作戰方式,從而令未來的戰爭更富有進攻性的同時,進一步降低己方的傷亡。
這還不算,那位美國專家在那次小規模論壇上甚至預研,未來十到十五年內,美國就可以將這種看似科幻的作戰模式應用到實戰當中。
當時這位美國專家的演講觸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這其中便有當時擔任俄國駐美國武官處副官的莫德里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