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當時的莫德里奇不知道的是,現場還有一位匿名的重量級人物,那就是中國騰飛的總工程師,林光華。
其他人如何反應不知道,反正當時的林光華是被震撼到了,以至于這位從無人機起家的總工程師在聽完那位美國專家的演講后都有些自慚形穢。
干了十多年的無人機了,型號推出了十多個,居然在理念上跟美國的業內存在這么大的差距。
那種多批次,多任務屬性的模塊化無人機難嗎?
對其他人或許很難,但對林光華來說只不過有些小麻煩而已。
要知道中國騰飛過去十年里一直致力于無人機蜂群技術的研究,并且也在探索無人機多任務方式的實際應用。
就比如說攻擊系列無人機,以及防止以色列的“哈比”反輻射無人機,中國騰飛都在其基礎上開發了不同類型的戰斗部和打擊組合。
與此同時,特在TY系列無人機上應用不同的光電吊艙、雷達吊艙以及通信吊艙以應對不同種類的任務。
將這三者融合在一起,不就是所謂的模塊化無人機了嘛!
所以對當時以訪問學者在美國求學的林光華來說,關鍵的不是實現的應用技術,而是超前的思想理念。
好巧不巧的,這位美國專家給了林光華一次頭腦風暴和思想上的PUA,讓林光華茅塞頓開的同時,也感到一絲緊迫。
沒辦法,實在是那位美國專家的兩句話已經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一句是:“這類劃時代的裝備體系,必將改變未來戰爭的游戲規則!”
第二句則是:“美國將在十到十五年內裝備這類體系,并應用于實戰!”
時不我待呀!
當時林光華的腦子里就這五個字,然后就匆忙的結束了訪問學者之旅,帶著這套可能改變游戲規則的理念回到了國內。
在與莊建業一番商談后,隨即便在中國騰飛下屬的無人機業務板塊內開展相關技術的研究。
然而同樣是林光華不知道的是,莫德里奇回國后并沒有把這件事向上匯報,原因很簡單,因為俄國已經掌握了確切消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并沒有在模塊化無人機方面下多大力氣,至于原因也很簡單,相較于F—35這類復雜的航空項目,簡單的無人機項目里的利潤太低,讓洛馬覺得投入大筆資源不值得。
但做不做是一回事兒,吹不吹就是另一回事兒了。
模塊化無人機雖然利潤低,但逼格高呀,對外一說,洛馬很快就要掌握了一種足以改變游戲規則的新式裝備,洛馬在軍事裝備領域的形象立刻就偉岸起來,無論是對外銷售還是對內游說國會山,都能事半功倍。
既然正主都不操心,莫德里奇這個外人又何必著急,非但如此反而還會嗤笑自己當初聆聽演講時震撼的表情,還是太年輕,不懂老美的套路深。
結果,就在莫德里奇就快把這段七、八年前的記憶遺忘之際,小滿卻給他展示了當初那位美國專家設想出來的事物,你說他吃不吃驚,震不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