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的一批高層雖然繼承了老一代的部分思路,但卻可以明顯的感受得到,整體有飄的傾向,沒辦法蘇聯解體了,他們勝利了,自然要追求些更高的東西,比如價值觀之類虛無縹緲的存在。
等到最近上臺的這批高層就更不用說了,不但飄,而且還特別膨脹,總覺得自己向全世界提供產品是對世界人民的恩賜,如果在哪兒哪兒投資、建廠,那就是給當地人賞飯吃。
在此類思路的指導下,波音和空客的高層們天真的認為,自己的三板斧下去,就算不把中國騰飛砍死,那也能削去半條命。
因為近二十年的實踐表明,他們這套路數百試百靈,可謂爽的不行。
中國騰飛是腦袋上長角了,還是身上長毛了,終究不過一個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而已,靠著他們波音和空客吃飯的小馬仔,能翻起多大的浪花兒?
問題是,波音和空客的高層因為不了解國內情況,有些理想主義化也就算了,國內的某些企業居然也被波音和空客的這套話術給弄得找不到北,,覺得這樣的巨頭只要一出手,別說一家企業,就是一個國家都得完蛋。
而不是從實際出發,去從根本上了解下某些存在的底色。
當然這也跟近年來中國騰飛主攻航天業務,對已經成熟的航空業務曝光程度不高有關,可既便如此,關鍵的還是新上來這一批國內企業的高層,絕大多數都有海外留學的背景,相較于老一輩實事求是的務實作風,更相信波音和空客這類巨頭的話術和套路。
這也就難免巨頭們稍微一動,這幫就跟著搖旗吶喊了。
結果發現,他們動的哪里是什么人畜無害的小可愛;分明是超級兇殘,不講武德的猛獸奧利給!
最先反應過來的是東航,因為他們忽然發現旗下的160架波音系列和185架空客系列的零備件出現短缺。
于是按照以往的采購原則,立刻向中國騰飛發出了采購價值5億人民幣的兩大系列客機的備用零部件訂單。
卻不成想居然被中國騰飛給打回來了,理由是中國騰飛已經被波音和空客兩大巨頭從產業鏈名單中剔除,相關零部件無法得到官方認證,為了避免有關企業出現不必要的麻煩,中國騰飛已經暫停此項業務。
得到回復的東航當時并沒覺得如何,只是自嘲自己怎么把這事兒忘了后,就把訂單轉到了歐洲和北美的相關供應商。
結果歐洲和北美的報價一過來,東航直接傻眼了,原本只需5億人民幣解決的問題,歐美廠商卻需要15億美元。
15億人民幣的價格就已經比中國騰飛的高出三倍;15億美元,那高出的可是好幾個三倍!
這就罷了,關鍵是東航手里的幾家繼續大修的飛機,中國騰飛以同樣的理由不接,只能返廠大修,一問價格,東航差點兒沒直接崩潰,其中兩架的維修費居然高達整機采購成本的70%;最離譜的是一架波音747-400,整機大修的價格居然高達飛機采購費的110%。
換句話說,換一架全新飛機都比修來的劃算。
直到此時,東航方才回過味兒來,終究還是中國騰飛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