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小時都有超過400噸的物資抵達010野戰機場。
以至于為了支撐整個野戰機場的正常運行,相關部門對其指揮系統升級了三次,這才勉強撐住爆表般的滿負荷運轉。
而這還只不過是有人駕駛飛機,一大批無人機還沒算在內。
實際上在災區的核心區域上空始終保持著超過12架無人機在巡航,他們的只能不盡相同,比如TY—2無人機搭載著電信企業提供的移動式基站,作為懸在災區核心的信號塔,為核心區提供不間斷的通信保障服務。
TY—6大型無人機著攜帶合成孔徑雷達,光電探測系統,不間斷對災區進行監控、掃描,為救災提供決策依據。
除了這兩型無人機外,更多的則是人們無法察覺到的軍用無人機。
畢竟這么大的調度動作,協調起來的難度極大,尤其是保障010野戰機場的有效運作,可不是裝幾部電臺、放兩套空地協調指揮系統就完事的。
首先得有個核心區域全局性的實時情報,不然來自不同建制的救援隊伍如何分配?救災物資怎樣送達就是個極為頭疼的事兒。
其次得有個能夠聯通一切的強大通信系統,要知道此時過來支援的不同建制,不同單位的救援隊、航空力量、醫療系統、工程部門以及其他相關單位的通信頻譜和平臺都不一樣。
有的是保密電臺,但有的則是使用普通的手機,這就讓010野戰機場分配任務的難度極大,總不能各類電臺、手機甚至是固定電話、對講機都按照對應單位挨個弄上一套,先別說有沒有那么多設備,就是人員配置也是個極大的負擔。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這么大規模的救災行動,早已超過戰術級別,達到了大戰區的程度,從上向下的指令多,從下向上的匯總更是分發復雜到能讓人整個裂開的程度。
而在如此龐雜的上傳下達中如何保證各項指令通暢的相互交換別,在平時可以不咸不淡的說一聲考驗,可是在此時此刻那就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任。
所以什么天府國際機場的壯觀場面,什么010野戰機場爆表的繁忙程度,那只是個表現,或是一個不錯的結果。
實際上真正考驗的,或者說起到關鍵作用的是隱于背后的那套能夠協調一切的強大指揮體系。
而為了構建這個體系,部隊方面直接拿出了自己的殺手锏,在010野戰機場還未確定選址時,空軍所屬的六架無偵—8proMAX便第一時間部署到了核心區域上空,利用其攜帶的中繼通信設備,依托強大的電磁兼容能力,在15000米的高空上構建起7×24小時的戰役通信網絡。
隨后C軍區所屬的24架無偵—4plus也緊急部署到災區,構建起綿密的戰術通信網絡。
與此同時,兩架轟—6改進型攜帶兩架無偵—10,投放到核心區域上空,在距離地面45公里的臨近空間層,構筑起戰區級通信指揮網以及強大的兼容通道網。
至此一個涵蓋戰區-戰役-戰術的完整指揮體系初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