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空間到震中的空降兵指戰員們,他們一共配備了18臺JSNB—26T型通用數據鏈終端,落地的第一時間就將震中的情況以現場視頻的形勢傳遞給指揮部,并說明急需藥品、帳篷、食品和救援人員的支援。
與此同時他們利用終端構建起初步的地面引導體制。
指揮部接到信息后,第一時間便將信息發動給010野戰機場上的航空力量,旋即六架運—6型輕型運輸機即可起飛,利用固定翼飛機的優勢,穿過氣象復雜的積雨云層,在機載JSNB—26T型通用數據鏈終端的引導下,成功降落到空降兵開辟的一條由損壞公路充當的臨時跑道上。
很快相關的物資被運下來,搶救出的重傷員被轉運到飛機上運到后方。
就這樣利用運—6輕型運輸機出色的短距起降能力,在空降兵進入震中后不到8個小時內就執行了36架次的飛行任務,共運送物資24噸,救援人員22名,轉運重傷員48人,算是初步搭建起通向震中的救援通道。
還有就是W地區的地震導致多處山體滑坡,阻塞河道從而形成大大小小幾十處堰塞湖,有由于連日降雨導致水位上漲,令不少堰塞湖極有可能潰堤決口形成山洪,對災區造成二次災害。
其中有幾座堰塞湖的情況極為危險。
這要是在以往,在道路斷絕,相關人員進不去的情況下,堰塞湖的狀態很難被人發現,好在天上的無人機24小時在相關區域巡查,因此很快便關注到堰塞湖的異常。
指揮部自然是相當重視,一面調集無人機對堰塞湖進行監視并確定相應的解決方案,一方面調集力量準備對其中幾個威脅性極大的堰塞湖進行泄洪作業。
相較于以往需要工程人員進入堰塞湖進行測量不同,無人機已經可以確定相關的參數,然后通過JSNB—26T型通用數據鏈終端傳遞給相關的實施單位。
而在010野戰機場上34架直—18plus重型直升機迅速出發,吊運24臺大型挖掘機,10個大型油罐猶如商量好的一樣各自抵達相關作業面,迅速開展挖掘作業。
整個過程從決策到實施前后還不到5個小時。
整個救災過程中,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以至于某位在現場報道的某歐洲媒體的記者都不得不感嘆,國內救災力量的高效與迅速是他生平僅見,可以想象如此國家不可能因為一場災害擊倒。
不過聽到贊譽的指揮部的領導們面上笑得是很開心,可心里卻在滴血。
你知道JSNB—26T型通用數據鏈終端一個要多少錢嗎?
32萬人民幣!
為了這份高效,指揮部一共配備了649個這樣的終端,光這項費用就達到了2億人民幣,這還不包括為了救災而緊急租用中國騰飛的直—18plus重型直升機,以及因為自身重型直升機匱乏而不斷增加追加訂單的陸軍航空兵,國家救援隊,海軍航空兵以及海事部門等單位。
若是再算上在此次就在當中已經很出色,但依舊覺得在執行重大任務時,手上家伙事兒不夠用的運輸機部隊,向中國騰飛開出三年60架運—18NB大型運輸機大單的話,這些來自總部的指揮部領導們初步算一下,光部隊就往中國騰飛身上砸了超過500億人民幣的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