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還不是東北航空工業依舊沿用俄方生產的任務計算機,導致飛機自檢狀態只默認俄國的AL—31系列,其他型號根本就接入不進去。
本來東北航空工業想借著艦載機競標成功,獲得海軍的海量資金后,再申請一下空軍的支持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可結果艦載機項目被中國騰飛給截胡了,面對巨大的資金缺口,東北航空工業也只能是放緩腳步,拖延至今。
這要是放在以前,中國騰飛估計能出手拉對方一把,問題是此時的中國騰飛早已不是當初那個空有一身技術實力沒有任何型號的毛頭小子了,手上各型飛機加在一起足有二十多個型號,自己這邊都忙不過來呢,根本沒有余力去管別人的事兒。
可這樣一來空軍方面就急了,這么多年心心念念的三代機高低搭配好不容易具備了列裝條件,總不能光解決個有無問題吧?
必須大規模列傳,形成猶如美軍F—16和F—15那種大型編隊才具備真正的作戰能力。
特別是空軍確定了由國土防空提升為攻防兼備的建軍思路后,這方面的需求便更加迫切,可結果各家的產能卻拉胯的跟不上來,你說空軍他急不急!
這要是放在以前,空軍就算急死也沒用,建國時期劃分的航空工業分工體系早就將生產格局給定死了,再加上這么多年的發展,更加劇了這種產業固化的格局。
所以即便空軍急也沒用,生產廠兩手一攤,我就這么大能力,你能把我怎么樣?
能怎么樣?該等還得等唄!
然而新一屆的空軍領導卻不這么想,改革可不僅僅是部隊自己向前發展,在如今全球一體化,裝備信息化、智能化的時代,改革更是全方面的。
既然如此,憑什么建國時期的產業分工就得繼續延續?長久以來的產業格局怎么就不能打破?
空軍領導之所以有這樣的底氣主要還是因為中國騰飛。
其生產的運—18NB大型運輸機可是最大起飛重量125噸的大家伙,空軍在2002年訂購了48架,中國騰飛只用了3年時間就全部交付完成。
若是刨去等待配套廠備貨供料的一年,實際生產只用了2年的時間。
年產達到24架,平均每月2架!
就這,當時在總部裝備部門任職的空軍領導在調研中國騰飛軍用運輸機生產線時,莊建業還不好意思的說,自己沒有爆產能,如果全部滿負荷運轉的話,中國騰飛能夠將運—18NB的產能由現如今的每月2架,提升到每兩天一架的程度。
空軍領導吃驚之余,就把這件事牢牢記在心里,待走上空軍領導崗位后,面對幾個生產廠拉胯的產能,他直接給莊建業打電話,直截了當的問,戰斗機這邊中國騰飛能不能下餃子!
莊建業那可是懂王,天字一號的真男人,毫不猶豫的就來了一句:“能!”